为了统一梧桐画面,人民瓷厂于1966年组织技艺人员对梧桐纹样进行改版,以在人民瓷厂蹲点的陶瓷工艺大师王希怀为主,参加人员有罗贤初、张彬、秦绍雄、袁迪中等,综合花面的特点及市场需求,对梧桐纹样进行了一次大的整合修改。1981年人民瓷厂成立了高档瓷车间,专门生产青花梧桐餐具,厂部组织技艺人员再一次对梧桐画面作了统一布局,并以10 寸平盘为例,画出了效果图,由时任副厂长的黄新主持,邹炳炎为主,并请外销公司的同志参加,会同青花老工人刘书阁、冯永保、陈齐金等人,提出修改意见,然后作为标准样定版。至此,梧桐画面基本定型。这个画面,伴随着人民瓷厂五获国际金牌,给人民瓷厂带来了崇高声誉及勃勃生机。
画面统一后,厂部又对制版工艺进行改革,将手工制版改为更为先进的照相制版,使青花纹样由网线进展为网点,大大提高了青花工艺质量。这样一来,青花梧桐画面更加细腻、生动、明丽、逼真。
随着要求订购青花梧桐餐具的顾客越来越多,人民瓷厂当时的生产情况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为了增加配套率,为了提高“梧桐”的产量,青花梧桐也只有走带水贴花这条路。为此,邹炳炎、刘书阁等同志在原来梧桐餐具的形象上,采取了什锦边开窗,配以小山水,把块面进行了分割,使其便于带水色、便于贴花操作。这样,1982年9月青花开膛梧桐餐具就正式投产了,并接受了大批量订货。与此同时,被列为“六五“规划的景德镇日用陶瓷工业技术改造国家重点项目的人民瓷厂分层垂直青花瓷联合生产厂房于1982 年6月建成投产。该厂房共有16条链式干燥青花瓷生产作业线,可供16个班组同时生产,全年可生产青花瓷650万件。青花作业线改变了景德镇一千多年来一直沿袭的小作坊走架式生产青花瓷的模式,为企业上水平、上档次、上质量、扩大出口创汇打下了充实的基础。
人民瓷厂在1984年三获国际金奖后,各种订单纷至沓来,青花瓷供不应求。在这产销两旺的大好形势下,人民瓷厂居安思危,在成绩面前找差距。通过市场调查,他们发现青花日用细瓷耐热冷急变性能有时不能满足一些高档宾馆、饭店高温消毒、机械洗涤的要求。于是,该厂立即组织攻关。高级工艺美术师袁迪中、助理工程师李志华、技术员邵任民等通过反复试验,决定在瓷釉中加入适量的硅灰石(CaO - Si0))作助熔剂,研制成功了硅灰石青花釉,增加了釉的高温流动性,使青花瓷成瓷热稳定性达到200C-20。C热交换一次不裂,光泽度达87.8%,吸水率为0.19,维式硬度达593.8(HV),超过《GB10811-89青花日用细瓷器》的技术要求,一举解决了青花日用细瓷耐热冷急变问题,为企业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该技术1990年通过省级技术鉴定,1991年获江西省科技成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