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国胜谈景德镇书画函大
《瓷都美术家》: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刚刚拉启,各项改革方兴未艾,教育领域的改革也在探索和创新之中。作为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景德镇分校(以下简称景德镇书画函大)的主要创办人之一,请您谈谈景德镇书画函大创办的背景和初衷。
许国胜:改革开放之初,景德镇各方面都较欠缺,尤其是职业教育方面更是明显不足。当时景德镇许多有意向学习书画艺术却无法进入职大等美术院校就读的人,经常为不能系统学习绘画理论及技法而苦恼,有些不得不远赴南昌等外地求学。
80年代初的景德镇迫切需要一所低门槛、重实践,主要面向待业青年、在职工人、退休职工及广大美术爱好者的业余学校。于是,在傅荛生、朱丹忱等老师的积极倡导和联络下,在文化局、群艺馆等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景德镇众多艺术爱好者的期盼下,1986年9月,景德镇书画函大终于在景德镇市群艺馆应运而生。
《瓷都美术家》:景德镇书画函大的诞生,在当时还是一种新型的事物。作为书画函大的教务主任和国画系主任,您在函大身兼数职并兼管内外,担当的是“管家”的重任,请您介绍一下当时函大开班的情况及筛选学员的标准和程序。
许国胜:根据景德镇的实际需求情况,当时书画函大开办了国画和书法二个类别的培训班。
当年函大招生时,虽然没有设立入学考试之类的门槛,也没有具体的年龄和学历限制,但也不是说函大没有入学要求,我们原则上要求学员具备基本的绘画或书法基础。
学员具体录取程序是这样的:首先我们会要求拟报名的学员上交一张自己画的或写的习作,待任课老师批阅认为基本合格后,我们才会将其名字列入准学员名单,然后才会接受和办理该学员的报名和注册。
《瓷都美术家》:书画函大在景德镇共开办了多久?总共大约培养了多少名学员?
许国胜:景德镇书画函大从1986年开始创办,至1995年停止招生,共开办了10年。这10年时间里,通过7届招生,共为景德镇及周边地区培养了美术、书法方面的专业人才共计1000余人。
《瓷都美术家》:书画函大作为一种新型的职业教育形式,具有哪些特点?当时函大的授课形式是怎样的?师资队伍如何?课程安排及教材选用上又是怎样的?
许国胜:书画函大作为新型的职业教育模式,属于业余夜校办学范畴。它不同于一般的脱产式学校,学制为三年,学员们每周只需上一个晚上的课,平常可以照常上班。
景德镇书画函大作为中国书画函授大学设在景德镇的分校,严格按北京总校的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学和管理,函大总校所配的教材和录相带均由国内顶尖的一流书画名家编写和录制。
当时函大聘请的授课老师都是在景德镇艺术圈里知名的书画大家,像王隆夫、陆如、黄卖九、傅荛生、王寿霖(书法)、白海、乐穹等等。还聘请了德高望重的胡献雅教授、王锡良大师担任艺术顾问和名誉校长。
《瓷都美术家》:书画函大从创办到停止招生共经历了十年时间,您认为书画函大对景德镇作出了什么贡献?对景德镇的绘画乃至陶瓷艺术又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许国胜:书画函大在景德镇虽然只开办了不长的十年时间,但我认为其对景德镇的贡献还是很大的。
首先,书画函大为广大学员提供了一个业余学习的渠道和平台。
当时景德镇的瓷业工人有几十万,与美术、书法相关的从业人员也有几万人。函大的开办,无疑为许多无缘进美术专业院校深造学习的待业小青年、中老年在职职工及广大美术、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进修学习的机会。
其次,书画函大为景德镇培养了一大批书画人才。
景德镇书画函大通过10年的办学,不仅培养出了像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师蔡玲玲、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喻木华、王秋霞、俞海青、傅长敏等等一批国家级、省级的大师,还培养出了像维民旺、吴国兴等等一大批的市工艺美术大师。除此之外,还产生了像江振声、余天荣等大批的陶瓷专业高级工艺美术师、陶瓷美术家及陶瓷绘画从业者。事实表明,书画函大为景德镇培养的这一大批人才已成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界中坚力量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现在或是将来必定会为繁荣和发展景德镇的陶瓷艺术作出不可估量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