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店学徒走上大学讲堂—记景德镇首批陶瓷美术家张志汤
人物简介
张志汤,画室名“亦陶斋”,江西婺源人。生于1893年,卒于1971年。1901年入景德镇余立卿红店学艺,1935年任浮梁陶瓷职业学校教师,1945年在江西省立陶专工作,解放后在景德镇陶瓷学院任教。
《瓷器》记者 张钧和
对于外公张志汤的印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赖德全记忆十分清晰,在他记事时,张志汤已经步入晚年,慈祥、和蔼,又特别有童趣。赖德全是在外公的影响下,走上陶瓷艺术之路的。
张志汤是著名的陶瓷艺术家,不仅个人艺术造诣高,在陶瓷教育界也有着很高的声誉,许多他教过的学生成为了各级大师,可谓桃李满天下。尽管时光流逝,然而,张志汤留下的作品和他的人品,仍旧为后人所称道。他在红店学过徒,开过画室,最后走上大学讲台,被人称为“牛背上的画家”。
(一)
婺源,因民风淳朴、风景优美,被称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与景德镇一山之隔。1893年,张志汤出生于婺源甲路的一个山村。“我去过外公的出生地,风景很漂亮,他家的老屋还在,很气派的徽式建筑,不过是我外公后来修的,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户家。”赖德全说。
虽是家境不富裕,但当地的读书风气很盛,张志汤小时候上过几年私塾,后来不知何因家里没供他上学了。辍学后,为了让小孩有一技之长,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家里通过熟人介绍,张志汤不满十岁就离开家乡,来到了景德镇,在一家名号为“余立卿”的红店当学徒,学习粉彩瓷绘。
张志汤悟性高,学徒的时候深得师傅喜欢。晚清民国时期,社会动荡,对景德镇的瓷业产生很大的影响,作为一名普通的红店彩绘工,很难有出头之日。张志汤的出道,源自于一次偶然的机会。
一次,张志汤的一件陶瓷绘画作品被大官僚袁秋舫相中,爱不释手,于是他就把年轻的画师张志汤请到南昌,专门从事彩瓷。在南昌,有许多绘画资料供张志汤学习汲取,尤其是宋、元绘画的珂罗版印刷品。张志汤一边绘画,一边学习吸收前人的绘画精华。
回到景德镇,张志汤瓷绘技艺和名声大震,他的陶瓷艺术作品被广泛认可,后来,他成立了自己的画室,取名“亦陶斋”。张志汤是民国时期粉彩山水代表性人物,与汪野亭的青绿山水,何许人的墨彩雪景山水各具流派风格。张氏画山水,常以细腻的点染手法画崇山峻岭,构图高远,笔法简练,设色以淡绿为主,具清初画家王翚之画风。所画骏马膘肥体状,结构准确,笔法工整,或卧或立,或静或动,姿态生动。
1922年张氏参与由“珠山八友”及王步、汪大沧等人组织的“陶瓷美术研究社”, 1936年蒋介石五十岁华诞时,江西省政府特地聘请张志汤及何金海专门为蒋介石烧制巨型山水瓷板四幅为贺礼,1947年国民政府为纪念二战胜利,需要制一批精细礼品给外国友人,由江西省政府负责统筹,聘请张志汤与潘庸秉、赵金生参与国礼瓷的绘制。
因为艺术成就突出,张志汤的社会身份也发生了改变,1935年,张志汤任浮梁陶瓷职业学校教师,1945年在江西省立陶专工作,解放后在景德镇陶瓷学院任教。张志汤成为从红店学徒到专业教授的又一个典范。
(二)
“外公是一代陶瓷艺术名家,他的工笔山水和花鸟,工而不刻板,灵活细腻,景德镇解放以后,他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与创作中,在陶院当教授,一边创作,一边把自己毕生的艺术积累传授给学生。”赖德全说,从解放到1971年去世的20多年时间里,张志汤始终没有离开过陶瓷。
虽为名家,但张志汤不摆架子,对人十分随和,哪怕是自己的学生路上碰到,都会主动打招呼。因而,张志汤的人缘非常好,在学生中和业界有着很高的声誉。上世纪60年代,张志汤到北京开会,朱德送了一套衣服给他。
在赖德全的记忆里,外公张志汤十分喜欢孩子。小时候赖德全一家就和外公住在一起。工作创作之余,张志汤就爱和孩子们在一起。赖德全记得有一次,外公找他下棋,赖德全故作不肯,张志汤就说:“和我下一盘棋,就买一碗清汤给你,如果你赢了,就两碗。”那次,赖德全喝了两碗清汤。
生活上,张志汤十分俭朴,对小孩的教育十分关注,赖德全就是在外公的影响下,对陶瓷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外公的指导下开始陶瓷艺术创作。张志汤的德品与艺品感染了一代人。1959年,张志汤被景德镇市政府评为首届陶瓷美术家,上世纪60年代被评为劳模。
张志汤以他的杰出陶瓷艺术才能和成就,在陶瓷艺术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本版图片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赖德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