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画集《珠山八友》,反映上个世纪20年代诞生的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艺术流派“珠山八友”,开辟了陶瓷装饰与陶瓷绘画相结合的新天地,传承了景德镇千年窑火文化的历史性贡献。该社在《珠山八友》申报国家“十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后,就组织了数十位专家,行程数万里,在海内外广泛征集“珠山八友”的遗作,历时四年潜心研究,由国家陶瓷鉴定界顶级专家担纲反复论证,从众多作品中遴选出500余幅得到陶瓷鉴定家、研究“珠山八友”的学者和“珠山八友”后裔认定的作品编辑成册。收入研究“珠山八友”的论文14万字,填补了陶瓷史学、工艺学、文艺学、美学、民俗学研究“珠山八友”的空白,是迄今最为全面介绍“珠山八友”的权威性图书。亦以画集内容丰富、作品齐备、释文清晰、印刷精美,受到陶瓷收藏者的青睐。
以年代而论,“珠山八友”的作品应属近现代艺术品,似不够文物之列,但若从文物的定义“一切地上、地下或水中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又是不可再生产的文化遗存”来看,“珠山八友”之作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令人瞩目。
“珠山八友”作品的历史价值
景德镇从元至清700余年,制瓷业一直有官、民窑之分。官窑拥有制瓷最好的原料,优秀的工匠,完美的设备,出类拔萃的画师,不计工本的生产,其产品经过严格的筛选后,以供皇帝、宫廷等专用,或做皇帝的馈赠礼品及外销。官窑瓷的制作,有的直接由皇帝定样、定纹饰、定颜色、定烧制数量,一切都有严格的把关,景德镇民间是难觅其踪的。
可自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逊位以后,景德镇御窑厂随即便倒闭散伙,结束了皇宫烧制御窑1000余年的历史。至此,景德镇便步入了没有官窑、民窑之分的制瓷历史,原御窑厂的画师们不得不放下皇室制瓷的理念,走出厂门,融合于景德镇民间制瓷的行列之中,给景德镇的制瓷业带来一股新风。在这股新风的劲吹下,催生出“珠山八友”。它的诞生意味着在景德镇自御窑生产完结后,一个肩负承前启后、推陈出新历史使命的新的历史平台崛起。
政治的变革,必然促进社会经济发生迅速的变化:生产关系的改变,也必然会促使生产力的发展。景德镇御窑厂的倒闭,客观上造成了原官窑、民窑在制瓷技术上的融合。为了生计,原御窑厂的画师们如俞了明、汪友棠、马庆云、蒋玉卿等一批人,不得不走进民窑或红店去画瓷谋生。而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又带出或影响了…批诸如潘匐宇、汪晓棠等新人,还造就了像王琦、汪野亭、程意亭、刘雨岑等“珠山八友”一批名家。
从御窑厂解体到云集“珠山八友”的“月圆会”成立,相隔只有17年,与汪晓棠、王琦的“瓷业美术研究社”相隔更近,只有11年。在这个时间段里, “珠山八友”成员中,无不直接或间接受到原御窑厂末代画师们的指教和感染。
改朝换代而又没有受到战火的摧残,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景德镇的新老画师都会改换思维,顺应潮流,创造出与封建王朝极不类同的陶瓷作品,极力开创民国初期的新陶瓷、新纹饰,以走出一条民国新瓷之路。“珠山八友”的艺术成就正好说明了这一点。这是景德镇陶瓷走出官窑之后出现的又一次辉煌。
步人民国以后,景德镇的政治局面出现了一段相对稳定时期。先后成立了“江两瓷业公司”、“江西省立甲种工业窑业学校”、“瓷业美术研究社”,这对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艰难的条件下,一批来自四面八方和本土的新、老瓷艺画家,他们意识到个人力量之所限,始终想走群体合作之路,以开创景德镇制瓷业的新局面。
从1922年成立的“瓷业美术研究社”到1928年创立的“月圆会”及其“珠山八友”,无不发挥集体的智慧,合作画大瓷板、大件头或成堂配套的瓷器赢得市场的青睐,开创了景德镇民国时期陶瓷业新的里程碑。
“珠山八友”作品的艺术价值
清代晚期,御窑瓷器多是体现皇权、皇威、皇贵的寓意与画意,如龙、凤、麒麟、狮子、蝙蝠、海水江河、旭日东升或寓意福、禄、寿、花开富贵、六合同春等的动物、花卉、果实等,纹饰多是依样照画,拘谨呆板,缺乏生活气息与艺术语言,所用边饰图案多是俗气有余,灵气不足,缺乏艺术的感染力。虽在清代咸丰后期至民国初期曾一度出现过“浅绛彩瓷”的时潮,但也多是传统绘画,而且是日用瓷较多,画面缺少新意,在陶瓷史上未曾形成一个主体层面。
诞生于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珠山八友”,他们秉承先师们的绘画传统,摈弃了官窑纹饰的窠臼,以自己高超的绘画技艺,绘制出独具个人风格的瓷画作品,贴近了生活,融合了时流,并多以八人绘制成组、成堂、成套的作品问世,气象为之一新,其鲜活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气息走出了清代宫廷陶瓷审美意趣的束缚。
“珠山八友”瓷画作品的品类齐全,个性突出,画风新颖,独树一帜。正如“八友”之一的王大凡先生在《“珠山八友”雅集图》中写道:“道义相交信有因,珠山结社志图新;翎毛山水梅兼竹,花卉鱼虫兽与人;画法惟宗南北派,作风不让东西邻;聊将此幅留鸿爪,只当吾侪自写真。”应该说,这是“八友”艺术的真实写照。
王琦的人物画,师法“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衣纹豪放流畅,而脸部的画法又学西洋画的表现方法,突现明暗层次:王大凡则师法汪晓棠,以传统画法为主:邓碧珊的鱼藻图,极具日本画的风韵:汪野亭的山水,深受清初“四王”的影响:田鹤仙的闹梅,热闹秀雅:程意亭的花鸟,有海上派绘画名家程璋的笔韵:刘雨岑的花鸟,善传统手法,得潘匀宇的真传:毕伯涛为前清秀才,诗、书、画、印,样样精到:何许人的雪景图,有宋入画的气韵,具冷艳之美感;徐仲南的竹子,竹枝凌风,极为生动。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身份不同,出自不同的师门,研习不同的画类,却能道合志同,相聚一起,进取开拓,共同创造新的瓷画作品,并达到极高的水准。通过他们,又影响、提高了景德镇其他的瓷画艺人,使景德镇整体的制瓷艺术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
纵观前清自乾隆之后,无论官、民窑,均未出现过这样别开生面的瓷画群体,这样别具一格的瓷画作品,这样独特新颖的瓷画风格。
“珠山八友”的瓷画作品,融诗、书、画、印于一体,完美地表现了文入画的特点与雅气。瓷画上书写诗词、题识、名款、年款及画朱色印章等,源于清代晚期的浅绛彩瓷, “珠山八友”使之发扬光大,无论是独创之作或多人合作,皆注重诗书画印在瓷上的布局和契合。特别是“八友”合作的四块六块或八块成套、成堂的大型长条瓷板画,配上诗、书、印章,极显文入画风采,并为以后的瓷画作者仿效并沿用至今。
明、清时,瓷板画其瓷板或方或圆或长方形,画面都不大,多为一尺一、一尺四,主要用于镶嵌家具、桶门、屏风之类,是作配件使用。也有用于桌屏砚屏挂屏的,虽有配套,一般件数较少。而“珠山八友”的瓷画作品,多以瓷板画为独立的艺术品,特别是“八友”合画的一尺六、二尺一,四块、六块或八块成套、成堂的作品,采用工笔重彩或兼工带写的手法,与纸、绢画争奇斗妍,深受商家、客户的喜爱,使瓷板画艺术在此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时至今日,景德镇的瓷板画仍热销不已。
“珠山八友”绘制的多头文具,精美绝伦,更是文人、墨客、达官商贾文房中必不可少的文玩珍品。其四面平展的踪式方瓶绘画,一入画一面,各署其款,使瓶展示一面一景,饶有情趣。
“珠山八友”作品的科学价值
“珠山八友”能在短暂的时间里取得如此的成就,这与他们科学的决策、取舍,科学的结合、创新固然分不开,亦与其科技创新,激励大家共享科技成果,保持和弘扬景德镇瓷业技艺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分不开。
王大凡在绘瓷的实践中,创造了“落地粉彩技法”画瓷。所谓“落地粉彩”,就是绘图不用玻璃白填底色,而是直接用颜色料填在瓷胎上,再罩雪白、淡水绿等色料,简化了绘瓷的工艺过程,使画面的颜色更浓艳。不仅简化了生产的工序,而瓷之成色效果更佳。
刘雨岑在瓷画中,亦创立了“水点桃花技法”。所谓“水点桃花”就是先在瓷胎上以玻璃白作花,再在其上以洋红料色的水笔依次点出,烧出后,可以得到国画桃花的效果,此法之前,瓷画桃花是以玻璃白掺染洋红点出桃花,烧成后,桃花发乌,失去了桃花红嫣的效果。这两项创新传播后,被景德镇制瓷者广为采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八友”中之技艺创新不胜枚举,共同特点是以技改促艺新,其科学价值于艺术创新中亮点闪烁,不可忽视。
综上所述, “珠山八友”作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俱佳,其文物价值亦显而易见,无怪乎大型画集《珠山八友》一面世,喜爱文物的陶瓷收藏者争相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