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春秋战国时为楚辖,三国时属吴,东晋设新平镇。唐设新平县、新昌县、昌南镇、浮梁县,宋景德年间易名“景德镇”。明代景德镇集全国各大名窑之大成,汇诸家工艺之精华,成为全国陶瓷制瓷业烧造中心。
清代乾、嘉以后,中国海禁大开,欧风东渐,中西方文化接触频繁。我国陶瓷绘画受社会变革与人们审美取向的转变之影响,当时的景德镇亦有陶瓷革新之新思想与新观念产生。清末、民国时期,新安画派其时供职于景德镇御窑厂,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等为领军人物的一批皖南籍画师,在为清代御窑厂职业创作之余,不拘于景德镇传统青花、粉彩瓷的装饰工艺性、程式化、标准化的制作限定,致力于陶瓷装饰的绘画性变革与创新,积极适应新时代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锐意求进、革新,借鉴吸收中国画制作方法之优长,并将其与陶瓷装饰技艺相结合,创造出清新又颇具文化内涵的画风,被称“珠山画派”。他们在粉彩基础上,以浅绛彩绘画技法在白瓷上绘画装饰,“以瓷代纸,以画入瓷”,首开景德镇瓷上绘画性艺术表现之先河。而 “珠山”为景德镇的象征和别称,“以瓷代纸,以画入瓷”的瓷上绘画遂称珠山画派。
(1)珠山画派雏创时期:以清末浅绛彩瓷画家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为代表,主要体现于以中国画之法在瓷上作画,在创新浅绛瓷制瓷工艺与中国画在陶瓷上的表现形式与体现社会新需求的关系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
自晚清“浅绛彩”瓷画面世,瓷画名师艺人亦开始在瓷画上题写作画人人名和堂款诗句并钤留印章,以全新的瓷上中国画艺术形式在瓷上绘画,给景德镇瓷绘艺术带来一股新风,开创了全新的瓷画艺术天地。潘匋宇、张晓耕、汪晓棠、汪友棠、王琦、王大凡、汪野亭、徐仲南、李明亮等一大批画师先后又来景鬻画为生,汇集珠山,形成宏大声势和热闹场景。
珠山画派浅绛彩瓷作品笔墨灵动、赋色清雅、挥洒自如,充分展示了中国画诗、书、画、印一体与绘画豪放的笔墨意韵。画师们所作作品立意高远,重文化内涵。浅绛彩瓷画问世不久就风靡一时,它的兴起兆示着传统陶瓷装饰形式的转变与近代绘画性瓷绘艺术表现的开始,官窑彩瓷装饰的衰退。
(2)珠山画派成熟时期:民国初期,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重大的改良与变革时期。此时景德镇一批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瓷画艺术家,继续弘扬“珠山画派”初创期革故鼎新的精神,吸收借鉴浅绛彩瓷诗、书、画、印的文人画形式,在粉彩浅绛彩的基础上,改良变化浅绛彩瓷画色域单调且易脱落等缺陷,努力将传统绘画的技艺加以创新发展,创造了色域丰富,又独具特色的新粉彩瓷画艺术风尚,并使其日益成熟、风行。此时,涌现出一批出类拔萃的瓷画艺术家,如潘匋宇、汪晓棠、张晓耕、周小松、许尚礼等人。他们“以瓷代纸,以画入瓷”,将宋、元以来的工笔画或兼工带写的中国画韵致与粉彩瓷的工艺特色和谐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具有写意风骨雅俗共赏的文人画风尚的新粉彩,开创了现代粉彩瓷的新格调,崛起了一个以“珠山八友”等瓷画名家为代表的新团体。
现代新粉彩瓷画,早期以潘匋宇、汪晓棠名家作品为代表。潘匋宇擅长粉彩,人物、山水、花鸟瓷画作品均重神似,所作粉彩从不刻意求工,代表作有粉彩瓷板画《斗蟋蟀》等。汪晓棠清代光绪、宣统年间来景德镇绘瓷。由于他有很高的绘画造型能力,又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修养,掌握粉彩工艺以后,所绘瓷画出手不凡,不久就声名鹊起。他擅长工笔人物,尤善绘仕女。民国时期与潘匋宇、汪晓棠同期的著名彩瓷艺人还有张晓耕、周小松和许尚礼等人。1 9 2 8年,由王琦、王大凡等八人自发组织成立艺术团体“月圆会”,相约每逢月圆十五日,雅集珠山,品茶论瓷,人称“珠山八友”。 “珠山八友”一般指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邓碧珊、程意亭、刘雨岑、徐仲南、田鹤仙;亦有人回忆为易徐仲南、田鹤仙为毕伯涛、何许人。 “珠山八友”瓷画,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他们的瓷画艺术作品有思想,有创新意识,他们的作品创作力图在继承传统粉彩、浅绛彩瓷的工艺 基础上,瓷艺与画艺能破格创新、弘扬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