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宁钢整理:吴爱飞
宁钢,1985年-1988年任教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
站在三尺讲台上,我面对的是一大帮和我同龄的学生,甚至是一群年龄比我大得多的、当了爸爸妈妈的人。在讲台上,我是他们的老师,下课后我们即成为朋友和兄弟姐妹。
陶瓷职大最年轻的老师
了了亭 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资讯 本文刊载于《我的大学》中国陶瓷 杂志社 出品: 尽管当时的职大条件很艰苦,但却云集了众多知名教授和景德镇顶级陶瓷专家。我是一个刚出校门的楞头小伙,那时候我才20多岁。作为一名年青助教,我面对着渴求新知与培育新人的双重责任。这正是从学生到老师之间的转化与挑战。
在陶瓷职工大学任教三年,我教授的课程大部分以基础训练为主,我给学生们上的课是色彩构成方面的。那时老师教学的严谨认真,是这个时代任何老师都无法比拟的。为了把所教的课程准备得更充分,我备课的时间足足要花上2 个多月。我利用假期或休息时间,到上海、北京、苏州等地方收集资料,然后自己创作样板或临摹大量的经典作品,供同学们上课时或者课后临摹,我引导学生必须十分注重生活与艺术的密切联系。
后来,职大领导还特意派我到苏州学习和进修。在苏州一年的学习和研究,我对色彩的认识也更加深刻,我的绘画技法逐步娴熟,教学手段也日渐丰富。因为在苏州进修时,苏州学校引进的是一整套的日本先进的教学体系,使得年轻的我在学术上获益匪浅。我的艺术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生活中的浮光掠影,常常不能真正打动一个艺术家的心扉,它需要一个认识过程,以体现艺术家在审美发现中的判断能力。我教育学生要重视社会与创作实践,并且始终充满热忱去记录和表现生活的感受。学会用最真诚、最苛刻的审美目光投向生活的各个角落,捕捉美、发现美,使自己拥有这种审美的判断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有一套完整规范的经验总结,更要求学生注重心灵与物象的情感交融和作用。水墨的高雅、动心,色彩的辉煌、动情,两相融合是十分必要而具独特艺术意义的,针对不同的构思采用不同的色彩方案,汇入作者的内心情感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