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陶瓷艺术文章中心 | 了了亭陶瓷艺术馆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景德镇瓷器款识 | 藏品鉴证实录 | 影视中心 | 景德镇陶瓷拍卖指数 | 瓷业纪实 | 景德镇陶瓷名人录 | 艺术家电话黄页 | 网站导航 | 购买名作请进入了了亭名瓷精品商城 | 名家茶壶,精品小件 | 淘宝店 | 
您现在的位置: 景德镇陶瓷在线 >> 陶瓷艺术文章中心 >> 瓷海萍踪·文化·历史 >> 话说陶瓷-景德镇陶瓷历史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图文]犁头嘴的镇妖庙         ★★★ 【字体:
犁头嘴的镇妖庙

作者:王勇 杨勇   文章出处:景德镇一周   更新时间:2008-10-12 16:02:52 
 

 

里弄
    犁头嘴,于宋末时形成弄巷,水泥路面。因地形似犁头嘴,故名。据居住于当地的老人称,解放前此地尚存有部分坯房,后均被人改造翻建为民居使用。
  地理
    据《景德镇市地名志》记载,犁头嘴西接五龙桥,向东转南紧临江家坞,  东连蔡家街。长141米,宽1.5米。
犁头嘴的“镇妖庙
故事]太平池
    洪福姣老人有些耳背,你必须将话“喊”出来,她才能听清。而她于1952年搬到犁头嘴时,当时是位精明能干的中年妇女。
    这位在都昌长大、成年后嫁到景德镇的.洪福老人,虽已91岁高龄,但却思维清晰,记忆力也棺当不错。谈到犁头嘴以前的风物人情,她马上就提到了“太平池”。
    据老人介绍,早年间可不像现在这样有现代化的消防车和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消防队员,居民为了减少火灾带来的损失,便自发用窑砖建一个大水池。平时水池中都蓄满了水,万一发生了火灾,居民们便用水桶从池中取水灭火,避免了火灾发生时,因找不到水源而导致受灾面积扩大的情况。
    由于犁头嘴的大水池肩负着防灾的重任,加上人们为了讨个好彩头,便将该池命名为“太平池”。洪福姣称“太平池”呈方形结构,长宽均为4米左右,而水池南面是一座小厕所。
  解放后水池因故倒塌,随着消防救援措施的不断完善,重建“太平池”已无必要。人们便索性将原有的小厕所拆除,在水池和厕所的原址上建起一座宽敞的公用厕所。
故事]镇妖用的土地庙
    当年犁头嘴不但有“太平池”,还有土地庙。按洪福姣老人的叙述,两者之间的距离不会超过10米。
    以前土地庙在景德镇的弄巷里可说是随处可见,并不是什么稀罕事物,可犁头嘴的这座土地庙却有点不同。因为据当地人介绍,前人建造这座庙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镇妖”。
    没人可以说清那座曾经存在的土地庙的具体建造年代,但不少人都曾听老辈人说起过那个“杀妖”的故事。说是犁头嘴曾有妖孽作怪,因此居民便请有道之士施法除妖。
    但记者准备进一步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时,大家却说不清当时“杀妖”的人是和尚还是道士,就连那被杀的妖怪曾犯过哪些事也没人可以说明白。甚至就连在犁头嘴居住了56年的洪福姣老人,也弄不清楚那被除去的究竟是什么妖怪,只知道是个“圆滚滚”的东西。
  洪福姣称妖怪被“杀”之后,除妖的人为了防止妖怪复活后再次兴风作浪,便让人建了座土地庙以镜住妖气。庙里面供奉着土地公和土地婆,当地居民们经常会到庙里烧香进贡,祈祷风调雨顺、一家平安。
  这座仅1米宽的小土地庙,一度成为在犁头嘴居住的孩子们的梦魇。虽然它在白天是居民寻求心理慰藉的场昕,但晚上仍给人以一种难以名状的阴森感,就连青壮年在赶夜路时,都会对土地庙绕道而行。
    成年人对土地庙尚且敬畏有加,何况是那些不解世事的小鬼们。
    尽管“破四旧”的观点第一次公开出现,是在1966年人民日报的那篇日后造成深远影响的社论上,但“先知先觉”的人们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将“镇妖”用的土地庙夷为平地。
    至今也没人觉得将土地庙拆除的举动有什么不对,并认为庙毁之后,犁头嘴的人们都生活得很太平,因此这也说明那所谓的“镇妖”庙并没有存在的必要。
人物]余兴安的背影
    余兴安(音)是当年犁头嘴的头号人物,由于时隔久远.已无人可以将他的生平事迹很详细地告诉记者。
    因此记者尝试着将当地居民们略显零散的说法,努力进行拼凑组合,以尽可能将余兴安这个人还原得更为真实和完整。
  ,如果居民们的回忆没错的话,余兴安大概生于1866年,是景德镇有名的陶瓷大户。但大到什么程度,当地人也说不很明白,只知道当初犁头嘴有相当一部分建筑物都是坯房,且均归余兴安所有,而他在斗富弄也有属于自己的房产。
  ’据说余兴安的生意很是红火了一阵,他所生产的瓷器主要以碗、盘、碟等圆器为主,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为了到外地结算货款,以及开拓新的市场,余兴安本人也经常外出,因此呆在镇上的时间反而不多。
    当时的景德镇的陶瓷业,普遍弥漫着窑户想方设法盘剥工人的恶劣风气,但余兴安却是一位很厚道的老板。据洪福姣称,当年在余兴安作坊里做事的工人曾亲口告诉她,余(兴安)老板为人很好,从不刁难在坯房里的工人们。
    “干多少活拿多少钱,有我吃的就不会饿着伙计们”,这是余兴安的做人原则,也因此使得他手下至少有上百名工人,个个都愿意跟着他干。
    “人无干日好,花无百日红”,尽管余兴安勤勤恳恳经营着家业,同时又很善待工人,但他的陶瓷生意也无可避免地逐步走向没落。
    抗战胜利后,当权的国民党政府开始为“内战”傲准备,对各行业都实行横征暴敛的搜刮政策,景德镇的陶瓷业也未能幸免。窑坯厂主们无法承受各种苛捐杂税,纷纷选择停工关厂。
  物价飞涨、瓷价下跌,开工就意味着亏本,这让久经商场的余兴安有些不知所措。他也不再到其他城市推销产品,因为别说是打开新市场,就剿口些老客户,也由于市场的不景气,而提出了终止合作的要求。
    余兴安完全可以像其他窑户老板那样,将坯房停工后坐在家吃老本。虽然不能赢利,但至少不用支付工人们的工钱,减少生产场所维护费用等开支,但余兴安并没有甩下工人,而是选择了和他们共渡难关。
    有文献资料记载,“1948年长江被封锁时,偌大的景德镇只有8家窑厂开工”。
  ·生产出的瓷器是卖不掉的,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余兴安开始将坯房低价转让给他人,然后将卖坯房得来的钱用于支付工人们的薪水。号称拥有半条犁头嘴的余大老板,其令人称慕的产业规模也在逐日萎缩。
    屋漏偏逢连夜雨,余兴安位于斗富弄的房产,被一把大火烧成了灰烬。
    解放后,新成立的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响应党中央“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城市生产建设中来”的号召,致力于恢复陶瓷行业的生产和流通,开始为瓷业注入新的希望。而余兴安眼见自己的生意积重难返,索性将名下的产业全部卖给了政府。
    也有人说,在将坯房卖给政府之前,余家也曾与当地政府进行过公私合营性质的合作,但余兴安年事已高,他在那时已基本不再过问任何具体的管理事宜。据说身为景德镇第一个国营瓷厂的建国瓷厂,其彩绘车间的所在地就曾是余兴安的产业。
    无论如何,余兴安最终还是很彻底地退出了陶瓷业,据说他也有子女,但不知何故全都搬出了犁头嘴。因此现在的犁头嘴,除了余兴安曾作为坯房使用、如今却成为民居的老窑砖房以外,再也难以找寻到风光一时的余家痕迹。
  时至今日,余兴安的名字,只是作为曾经的一位传奇人物,在犁头嘴当地老人们的闲聊中,会和“太平池”、“镇妖”庙那样被偶尔提到一次。

 本站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提供资源共享,以任何方式转载及引用本站内容,请通知本站,并在醒目位置注明出处! 
 本站资源在任何第三方被公布或引用,但没有履行上述义务,本站将依法
《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追究侵权责任。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人间不见画花人
    “碰瓷”的来历
    罗汉肚de故事
    陶瓷窑户说“金莲”
    景德镇瓷业习俗项目简介
    宝石村轶事
    瓷器街:不希望只是过眼烟云
    瓷器街的来历
    十八渡的昨天和今天
    景德镇瓷业习俗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