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 青花斗古彩陶瓷作品|文
【人物名片】刘静 山东省泰安人,江西省工艺美术师(中级),江西省高级技师(国家一级陶瓷手工彩绘装饰),系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景德镇中外陶瓷艺术协会会员,景德镇市珠山区美术家协会会员。2011年毕业于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学院(现更名为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绘画与陶艺专业,获得硕士学位,师从杨冰教授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陆军教授,研习青花陶瓷绘画艺术,2011年在韩国首尔科学技术大学交换生留学半年,研习陶瓷美术设计专业。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省市级金、银、铜奖等多项,深受国内外业界人士青睐和收藏,其中四件青花瓷作品分别被黑龙江省博物馆、江西省工艺美术馆和景德镇陶瓷博物馆收藏。国画以工笔为主,写意为辅。陶瓷绘画作品题材以花鸟和山水为主,工艺以釉下青花和釉中青花绘画为主,兼画青花釉里红、釉下五彩、新彩、综合装饰和古彩,一直在景德镇从事陶瓷艺术创作,是极具实力和潜力的青年陶瓷艺术家。
一、陶瓷“牛宝宝”青花斗古彩理论简述
在国家艺术基金《陶瓷古彩与现代陶艺创作人才培养项目》高级研修班的学习中,我创作出了两套陶艺作品,都属于青花斗古彩的系列,作品名称分别是《耕牛俯歌 合家欢聚》系列和《田园牧牛 福韵迎春》系列,创作的题材选取了我最喜欢的牛,牛的勤恳和付出,让人感动,作品在这里统称之为陶瓷“牛宝宝”,作品绘画部分的主要工艺是古彩艺术,些许地方穿插了青花图案装饰,简称“青花斗古彩”。
第一,工艺简述:青花斗古彩是以釉下青花汾水图案装饰与秞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瓷器装饰艺术。它先在坯体上画好青花部分,然后罩上青白釉等透明釉,入窑经高温1300°烧制而成,烧好后在空白部分用秞上彩色颜料进行彩绘、平涂填色,再入烤花炉中经800°烘烤,两者结合绘制和烧制而成,称为“青花斗古彩”。青花清新雅致的色调与釉色浑然一体,同中国画中的墨分五色一样,青花汾水料体现出了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五色,层次丰富,沉着典雅。传统的古彩美在大红大绿,现代的古彩多种形式并存,红、黄、蓝、绿、紫的总体色彩华丽富贵,多用点、线、面来表现,青花和古彩两者结合意趣横生,装饰感强。
第二,历史简述:青花和古彩的联系密不可分,从古代到现代都有不同的发展体现,同时也是相互融合发展的,各个时期发展程度不同,现代它们在陶瓷艺术上的表现形式已经趋向多元化,在这里以景德镇古彩概念的发展来了解青花斗古彩的发展脉络。古彩与粉彩、新彩构成的景德镇陶瓷釉上彩绘系,与青花、釉下五彩构成的釉下彩绘系和直接以颜色釉装饰的颜色釉系,构成了名扬海内外的景德镇陶瓷艺术装饰体系,为景德镇所独有的陶瓷彩绘艺术品种,就是古彩。从产生、发展、成熟,到手法、工艺、内容,无不有着深刻的景德镇历史特色的印记。彩器的初始主体是釉下彩绘,尤其是青花瓷的天下,釉下彩绘之前,社会上流行的是素釉的刻、划花,不用彩绘,正是青花瓷的兴盛,推动白瓷的提升。可见,景德镇釉上彩绘从一开始就是在青白瓷和釉下彩瓷蓬勃大发展的夹缝中产生和发展的。古彩在初始之时,似乎并没有一个正式的名称,都是根据彩绘的特点命名,如红彩、斗彩、填彩、加彩、三彩、五彩、古彩等。在这里着重讲解一下古彩概念的三个发展阶段:大明彩:又称“大明五彩”,其重要特征就是青花斗彩和青花五彩,即五彩之中的蓝色是用青花的蓝色替代,这种釉下釉上相结合的形式,就是斗彩的本意。也正是这釉上釉下的结合,自然形成釉下青花的沉稳青翠与釉上彩的浓艳饱满之间的空间互衬,相映成趣,成就了大明五彩的特有艺术特点,成就非凡,且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康熙五彩。在明代早期,受磁州窑、吉州窑、扒村窑红绿彩绘的影响,景德镇窑创制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釉上彩绘陶瓷—青花加彩(斗彩),改变了青白素瓷的辉煌阶段,迎来了明代五彩瓷,景德镇陶瓷史上的新时代到来了,从此,景德镇陶瓷进入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制品的种类也渐至丰满起来。在明初洪武年间,景德镇出现了釉上红彩,到宣德时期又出现了青花和红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这种工艺在广义上可以成为斗彩,它是成化斗彩的准备阶段。成化斗彩的出现开创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色相结合的新工艺,成化斗彩的工艺高度成就经过了弘治、正德两朝的发展成为彩瓷史上的一个新阶段。成化斗彩鸡缸杯属于明代成化皇帝的御用酒杯, 鸡缸杯撇口足碗外壁上,先用青花细线淡描出纹饰的轮廓线后,上釉入窑经1300°左右的高温烧制成胎体,再用红、绿、黄等色填满预留的青花纹饰中二次入窑低温焙烧,画面生动,情趣盎然。‚康熙五彩: 康熙五彩除了对大明五彩的仿制和继承之外,最为瞩目的贡献就是发现了釉上蓝彩(古翠)和用生料(珠明料)在釉上勾勒黑色轮廓线,从而结束了明代以来,以釉下青花蓝替代釉上蓝和只能用蓝色或红色勾勒轮廓线的时代。康熙五彩的色彩也较明代丰富,受明末清初盛行的文人绘画的影响,表现手法更加多样,而且出现一批瓷绘名手,笔下形象无论花鸟、人物、山水、小品,都很精彩;在形式构图上与大明五彩有了很大不同,大明五彩大多是平面化的,不重叠的,把各种形象压缩成剪影效果平铺在器皿上,这种构图方法基本上是从青花瓷中继承过来的,而康熙五彩受版画影响较大,同时又受当时文人画的影响,构图绘画性较强,有些画面讲究虚实均衡,出现大面积空白,类似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在用笔用线和用色上,两者的区别也较大,康熙五彩线条工整严谨纯熟准确、注重整体、上色讲究、一丝不苟,同大明五彩自由奔放、粗犷豪迈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ƒ虽然古彩经历了初始的大明彩,和成熟期的康熙五彩,但以古彩正式命名似乎比较晚。所以这里把古彩正式命名以及之后的古彩艺术,都称为古彩阶段。很好的区别了其与雍正时兴起的粉彩,以及后来的新彩等釉上彩绘之间的关系。戴荣华老师在《谈古彩的由来》中说:“古彩历来又称康熙彩、康熙美术、硬彩”,各有所言,说法不一,其实都是古彩。古彩的由来经过宋、明、清三个朝代,即红绿彩、斗彩、五彩至古彩几个阶段的演变而成。
第三,现代探索:陶瓷“牛宝宝”是现代古彩陶艺发展的产物,有陶瓷古彩雕塑,有陶瓷悬挂的古彩雕刻瓷板,赋予了新的古彩陶艺的表现形式。二战后, 西方现代美术以抽象表现主义为代表形式。抽象表现主义强调艺术家个性的发挥,艺术家们也把抽象表现主义的思潮引入陶瓷领域, 形成现代陶艺风, 现代陶艺作品大胆改变陶瓷原有的使用功能, 充分展示陶瓷的材质肌理, 表达陶艺家个体的内心情感世界,现代陶艺的重要特征为不规则美和变形美。陶瓷“牛宝宝”系列之一《耕牛俯歌 合家欢聚》青花斗古彩雕塑,就是突破了传统具象的雕塑成型,突破传统陶瓷的实用性,进行夸张的现代变形,通身全体弧线,只有牛角而没有耳朵,整体简单流畅,不改变原有牛的固有特征,而是表达了我对于牛的热爱,把牛的雄壮奔放和勤恳踏实的精神表现的一览无余,我觉得这种精神可贵又可爱,我的这套陶瓷“牛宝宝”系列演绎了牛爸爸、牛妈妈、牛宝宝一家勤恳劳作合家欢聚的情境,让人产生遐想和思考,真正的表达了自己的心境与情感。变形追求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重情感而不重理性的价值观体现。现代陶艺在景德镇最早以学院、研究所和一批外来艺术家为主体, 形成一个陶艺创作群体。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 大量的学院派教师以及从事现代陶艺的艺术家们出国进行学习与交流, 拓宽了陶艺创作眼界,这些陶艺家一方面学习景德镇传统陶艺技法, 一方面学习西方现代陶艺,有单纯的追求器型变形的,有追求釉料变化的,有追求纹样与陶瓷雕塑结合的,琳琅满目,都是中国现代陶艺的显著特征。据我所知,周国祯、施于人、朱乐耕、吕品昌、黄焕义、金文伟等一大批陶瓷艺术家,深刻影响着中国当下的现代陶艺发展,其中我个人最喜欢的就是朱乐耕老师。朱乐耕早期以少数民族为艺术原型, 运用古彩装饰结合雕刻技法,用装饰图案表现创作主题,随后朱乐耕老师突破自己的艺术风格, 学习民间红绿彩, 朱老师的作品中那概括简约的造型,那生动豪放、只求神似不求形似的抽象描绘,我看了朱老师的作品很是感动和震撼。朱老师艺术风格由此变得豪放简约, 完成由繁满到空灵, 由工笔到写意的大转变,这种对于艺术的追求值得我来学习,我的陶瓷“牛宝宝”这个雕塑系列的作品就是看了朱老师的作品后感触很深而突发灵感,画了铅笔稿给古彩基金高级研修班的张苏波教授审稿。通过后大胆而制作,形成了陶瓷“牛宝宝”一家三口的雕塑陶艺作品。《田园牧牛 福韵迎春》系列圆形瓷板画提取了民间剪纸图案的牛的造型,运用了雕刻的手法,使青花汾水绘制的田园栩栩如生,如身临其境的大自然的感觉,这种陶艺手法很是独特,使整个画面浑然一体。
进入 21 世纪以后,古彩瓷画逐渐摆脱了困境,在艺术市场中得到认可,并呈现出逐步兴盛的良好态势。受良好市场表现的激励,加入古彩瓷画创作的艺术家逐渐增多,使传统古彩瓷创作群体扩大,从而为其变革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院派古彩艺术家成为古彩瓷画变革的主导力量,其中以朱乐耕的变革创新步伐最大,他不断地尝试将古彩瓷画引入到现代陶艺语境当中,使民间与现代在作品中形成强烈反差,夸张变异的风格颇为引人注目。当代古彩常以不同工艺形式的穿插、融合的方式来展现其多元化的表现空间。如与青花、粉彩、新彩、颜色釉甚至是陶艺的结合,进而展现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共性与个性的丰富结构特点,不论是装饰形式还是表现技法等都有了创新的一面,更加的充满装饰的意味。古彩瓷是传统彩绘瓷类型之一,在当代必须要体现时代精神才能寻求更好的发展。当代古彩瓷艺术要体现时代精神,必须切实采取有效途径加以实施,在风格上应采取写实与写意风格相结合、传统与现代风格相结合的途径,在线条、色彩、构图、题材、器型等形式上也应采取相应的途径。新古彩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给古彩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借鉴吸收了本民族与西方审美艺术的可取之处,大大丰富了古彩的审美表现形式,尝试突破传统束缚,并由此而表达出当代古彩艺术家的审美诉求。正是在学院派和民间艺术家、老一辈和新锐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新古彩瓷画逐渐兴起并开始形成自身独立体系。新古彩瓷画艺术还处在形成阶段,我们需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它,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符合当代审美精神的不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古彩瓷画艺术。
二、陶瓷“牛宝宝”两套作品的创作心得
我的陶瓷“牛宝宝”两套作品,青花斗彩的过程实属不易,在国家艺术基金《陶瓷古彩与现代陶艺创作人才培养项目》高级研修班的作品创作实践阶段中,分别做了各种实践尝试,有成功的,有破损的,有裂口的,有瓷板烧成两半的,还有雕塑牛牛头烧裂了和牛身烧破肚了,总之陶艺作品成功率比较低,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分别使用了主体式和辅助式的创新运用,属于陶瓷古彩在现代陶艺创新性上的运用,其实就是突出陶瓷古彩的主体地位,造型与青花图案装饰起到辅助作用。两套陶瓷“牛宝宝”将陶瓷古彩与造型等结合在一起, 采取创新性的形式加强了时代感。不论是陶瓷雕塑还是圆形瓷板雕刻,边角的写意小草群和汾水花卉图案就是辅助式的创新运用,增加了以古彩绘制为主体的样式,提升了作品主题的丰满性,增添了陶艺作品的色彩,并呈现出虚实关系,产生了一定的视觉效果,从而奠定了个人陶瓷古彩作品的整体风格。
《耕牛俯歌 合家欢聚》:这是套组雕塑秞上古彩和釉下青花相结合的陶艺作品3只牛(牛爸、牛妈、牛宝),这是我的第二件古彩创作作品。这套陶艺雕塑作品采用印坯成型的方式制作而成,古彩装饰图案彩绘提取了民间剪纸图案“牛”,各种各样的牛的姿态分别分布在牛爸牛妈牛宝的身体上,牛爸身上有24只,牛妈身上有17只,牛宝身上有11只,这些图案是牛的灵魂的体现,中间分别穿插了多样的耕地,小草,分布在不同的牛的图案的周围,牛儿一边耕地一边唱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一览无余,好生热闹,一家牛时而耕种,时而依偎,时而引吭高歌,时而休憩,时而奔走,时而托运前进,不是在劳动就是在奔走在劳动的路上,各种姿态的演绎,让人富有力量,充满丰收的希望。三只牛一家在一起,你侬我侬,相互照应,合家欢聚的场景让人感慨万分,牛的一生勤勤恳恳,踏踏实实,默默无闻,老实巴交,吃草吐奶的奉献精神,辛勤劳作,无怨无悔,循规蹈矩、埋头苦干,这些都是牛的精神的体现,通过各种牛的古彩彩绘颂扬了牛的坚毅、执着、赶博的精神,以及胸怀博大、勇往直前的品格,这套作品诉说了我对于牛的热爱和钦佩,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也是我的精神。
《田园牧牛 福韵迎春》:这是套组雕刻圆形瓷板釉下青花和秞上古彩相结合的陶艺作品,四块大小不一的圆形瓷板组合成一套作品,这是我的第三件古彩创作作品。这套作品首先采用了坯体牛的形状雕刻、花卉飘带的雕刻和釉下青花汾水图案的工艺手法,经过1300度的高温烧制,然后再进行秞上古彩“牛”装饰的手法,经过780度的低温烧制,最后装裱完成。这套作品寄托了我对于田园牧牛的的景仰和喜爱,各种青花图案的块面装饰在画面中代表各种田园的地域特色,代表了大自然的清新活力和营养,也是牛的能量来源。大面积红色的渲染代表了阳光普照大地,中间各种颜色符号代表了生活中各种风云变化,时而宁静,时而狂放。多彩的牛代表了牛的多种精神,有拼搏,有劳作,有高歌,有踏实,田园中牛的各种姿态演绎了牛的朴实无华,表达了牛的一生充满了吉祥的力量,让人们喜欢牛的坚毅和勤奋,牛为人们服务了一生,福韵满堂的传达更是影响了我,我觉得田园景致的生机盎然和满山的牛气冲天的情趣,仿佛春天的脚步近了,这种希望的力量可谓是福韵迎春。
三、陶瓷“牛宝宝”基金结业作品展思考
我个人觉得,参加完了国家艺术基金《陶瓷古彩与现代陶艺创作人才培养项目》高级研修班后,我收获了很多,学习了很多,最后严格按照高研班的要求,完成了3件陶瓷古彩和现代陶艺相结合作品,分别是《金鸡纳福 福报平安》、《耕牛俯歌 合家欢聚》、《田园牧牛 福韵迎春》,完成创作后我对于古彩和陶艺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以后会慢慢融入到更多作品的创作之中。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 古彩陶瓷艺术逐渐进入现代化的发展时期, 新型的陶艺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陶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古彩在现代陶艺中的运用还需要突出创新性, 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在不断创新中积累经验, 优化创作的效果,这也是我们作为陶瓷艺术的研究者应该思考和实践的任务。据了解,6月19日,由景德镇学院主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陶瓷古彩与现代陶艺创作人才培养》结业作品展在该校陶瓷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一楼展厅展出。国家艺术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秘书长赵少华,著名陶瓷艺术家周国桢,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上海工作站主任陈海波,校长陈雨前等观看了作品展,结业作品展会持续到七月中旬。在这里,小小开心一下,我也去展厅跟自己的作品合了影留了纪念,同时观看了咱们近40位同学的古彩陶艺作品,感触很深,陶瓷古彩与现代陶艺创作人才培养高研班的顺利开办,不仅为古彩的创新发展培养了人才,更为古彩的传承与创新探索着更多的发展可能性。这次结业展的作品一经展出,我自己也收获很多,很多同学的作品画的太好了,120件师生作品以多种形式展现在眼前,我也是醉了,各种各样,丰富多彩,有镶器,有瓷瓶,有瓷板画,有雕塑,有各种变形夸张的陶瓷古彩装置艺术作品,创作新颖具有时代感,让人感受到古彩的另一番风味,我个人很喜欢同学画的石榴题材系列,猴子雕塑系列,人物镶器系列,山水瓷板系列、静物帽子陶艺系列和花卉陶艺系列作品等等,在这里不一一列举了,而自己这次研究的是动物题材系列,我画了好多只鸡和好多头牛,我的陶瓷古彩作品成了动物的海洋啦。总之,为同学们的才气点赞,向辛苦教我们的所有老师们致敬,也要为自己加油。我看了展览后有了很多的思考,传承与创新,是时代发展永远绕不开的话题,传承了什么,要创新什么,二者血脉相承,密不可分,二者的有机结合才会走的更远。我们这次高研班的同学,也包括我自己,在学习传统技法的同时也开拓了思维,大家都对古彩做了新的尝试,这些作品形态上打破了传统古彩中借助瓷瓶、瓷盘等传统器型作为媒介的固定搭配,从作品纹样构图上突破了传统的构图模式,从作品内容上改变了传统花鸟、传统故事等题材,在复兴陶瓷古彩高超技法的同时又能和现代陶艺相互结合,结合新工艺、新材料、新技艺与新思想,使作品呈现的新意紧随时代。据了解,我们的作品展还将于7月底在北京进行巡展。总之,写到这里,国家艺术基金《陶瓷古彩与现代陶艺创作人才培养项目》高级研修班给我的收获算是总结完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以后陶瓷绘画的路还很长,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