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中心
了了亭商城
陶艺词典
影视中心
拍卖指数
网站首页
艺术文章中心
瓷器款识图库
藏品鉴证实录
陶瓷视频库
陶瓷拍卖指数
艺术家黄页
景德镇陶瓷名人录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了了亭商城 】
【 名家茶壶,精品小件 】
当代陶艺鉴赏与收藏
陶瓷艺术研究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名人访谈录
收藏真伪辨析
收藏品市场·故事
瓷海萍踪·文化·历史
了了亭谈收藏
陶瓷艺术创作溯源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信息发布专栏
景德镇陶瓷新闻
景德镇陶瓷市场信息
名家作品欣赏
陶瓷工艺知识浅析
其他
民国瓷
建国后
太少红狮
茶壶专篇
桃花美女图案篇
晚清-民国瓷瓶篇
笔筒、帽筒类
盘形、碗类
罐类
杂件类
彩绘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颜色釉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雕塑类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其他类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一画
二画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六画
十七画
十八画含十八画以上
大师电话黄页
教授电话黄页
高级工艺美术师电话黄页
陶瓷艺术家电话黄页
补充栏目
陶瓷300问
一画
二画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六画
十七画以上或其他
雕塑
青花
斗彩
粉彩
新彩
釉里红
颜色釉
古彩-五彩
综合装饰
现代陶艺
周国桢(教授)
戴荣华(国大师)
王恩怀(国大师)
汪桂英(国大师)
陆如(国大师)
吴锦华(国大师)
宁勤征(国大师)
郭文连(教授)
王安维(教授)
彭竞强(省大师)
袁世文(国大师)
戚培才(国大师)
戴玉梅(国大师)
程曲流(省大师,教授)
李一新(省大师)
王秋霞(省大师)
秦胜照(省大师)
李磊颖(副教授)
刘乐君(副教授)
刘翮天(国家级专家)
陈庆长(老艺术家)
杨杰 麻晓武(高工)
吴伟明(高工)
余劲松(龙盛轩茶具)
李云峰(高工)
胡达民(高工)
徐国明(高工)
汪雪媛 江葆华(高工)
赵坤(高工)
张万莲(高工)
曾静(陶瓷学院研究生)
陈齐招 夏奇奇(高工)
王静(院校老师)
李申盛(高工)
汪则东(高工)
蓝磬阁
王金泉
江龙(高工)
刘远长雕塑作品
网文转载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陶瓷院校美术教授
陶瓷院校美术副教授
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大师
陶瓷院校美术教师
经省评定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经景德镇市评定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陶瓷艺术家
仿古陶瓷精品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保持登录状态
没有帐号?
点此注册
忘记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
了了亭-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
当代陶艺鉴赏与收藏
>>
网文转载
>>
文章转载
>>
正文内容
【古韵新姿】方氏(方复)古彩传承“以我为格,以美为本”
作者:(《瓷器》杂志记者 江霞)
来源:
了了亭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09日
【
收藏
】
【
查看评论
】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更多
年逾古稀的方复即将迎来从事古彩艺术一甲子纪念日。
在这近六十年的时间里,他对古彩的情感日益深厚,步入晚年的他每天除了散步外,便是在工作室内从事古彩艺术创作,或是进行古彩理论研究。六十年如一日,令人生敬之下,不禁思考:时间久了,到底是爱好,还是习惯,恐怕已分不清了。
作为一名陶瓷艺术家,方复对陶瓷艺术,尤其是古彩艺术的真挚情感令人感动,而这份感情在如今也深植他的学生杨李英、儿子方曙等的内心,让方氏古彩后继有人。而他“以我为格,以美为本”的理念传承,也让景德镇古彩艺术愈发璀璨。
一
1956年,方复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中专古彩班,开始了他古彩艺术生涯。彼时,古彩画面中的人物形象普遍很小(最大的也仅有八公分),常置于宽敞的亭阁之中,仿似笼子里的鹦鹉。
方复随恩师段茂发苦练古彩技艺的同时,常常思索为何不能将人物放大?在研究古彩史学等理论及古彩创作的实践中,他渐渐发现,人物形象小是受于当时工艺和观念的限制,然除去工艺上亟待解决的难题不说,其画面中对人物的束缚显然不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
于是,在熟练掌握古彩工艺技法之后,方复与当时其他有识之士一样开始尝试着走出这种“束缚”:画面中的人物走出了亭台楼阁,亲近了大自然。少了亭台楼阁的“束缚”,人物形象自然饱满生动起来,主题更为鲜明,心胸也更为开阔。
如若说这是方复时代赋予、个性展现的第一次革新,那么,在他至今近六十年的古彩艺术生涯中,类似的革新性创造及内容、风格的变化则在不断发生。
镶器四面图
从严格意义上说,方复的古彩与许多古彩是有着很大不同的。在继承景德镇这一土生土长的传统技艺的同时,他结合中国画工笔重彩,创造性地发明了古重彩,并于2013年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这个发明,可视为方复对艺术的一种追求,更可视为他对中国文化日渐深刻的一种认知。纵览他各时期的作品,我们会发现或巨大、或细微的变化,但唯一未变化的是其作品的文化厚重感。
从事古彩艺术六十年的认知中,方复始终认为,古彩就是将文化寓于陶瓷艺术之中,因此,文化就成了古彩艺术的灵魂,也赋予了古彩“成教化,助人伦”的责任。
在他的艺术作品中,我们既能看到福禄寿喜的吉祥观念,也能看到颂先贤、传正气的成语典故,还能看到孟母择邻、岳母刺字等为人处世的道理。在他的笔下有一身正气的海瑞、两袖清风的于谦、三寸之舌的孔明、四海为家的重耳等历史名人,也有“五丈原”、“六尺巷”等故事经典。
方复妙笔生花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搬上了陶瓷,形象且生动地予人无限深思;反观,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给他的作品增加文化的厚重感。当中,艺术与国学无分彼此,相得益彰。
在一篇方复与方曙合作的《国学艺术古彩精魂》学术文章中,结语有一段是:古彩以民风民俗、吉祥观念为根,以说事说理的历史故事、成语典故为脉,以似与不似的意象造型为宗旨,创造了具有古色古香、中国民族风格的艺术珍品,这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在这样的认知下,方复在工艺技法的日臻娴熟中,其对国学等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也日渐深刻。基于此,才有了古重彩的诞生:使色彩热烈而沉着、剔透而厚重。
二
古重彩的发明,让方复的作品艺术性、文化厚重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也让他的作品风格更具独特而鲜明,具有强烈的辨识度。
舜游芙蓉国
师古而不泥古,这句话的涵义早早便在方复身上展现,而在言传身教中,他也时刻提醒着自己的儿子和学生要谨记“以我为格,以美为本”。“以我为格”强调的是艺术家的个性,“以美为本”则突出了人追求美的共性,以美为本也可视作以人为本。
然而,若要论起为人师,方复的教育却是以《三字经》开始。至今,杨李英和方曙都能熟悉的背出《三字经》的一段文字: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大意是说:这个世间最卑贱的不过是鸡犬,它们尚且有功于人类,我们生为人,如果不求进取只是一味地苟且度日,就连动物也不如,哪里还有资格做人呢?如果我们不肯努力学习,不为这个世界做一点贡献,岂不是连小昆虫都不如了吗?
方复始终教导儿子和学生要业精于勤,踏踏实实的学好本领,要有进取心,要乐于奉献。事实上,其六十年如一日的身体力行,在如今看来,或许要比当初对为人处世的言传更具力量。
方复重视对传人的基础训练。杨李英与方曙至今记得,方复对他们中锋用笔、对古彩油料性的掌握、填色及造型能力的要求非常严格,常一笔不到,便让重新来过。
老师、父亲当初的严格要求,在如今的杨李英、方曙看来,却让他们受益无穷,扎实的基础让他们具备了“心到手到”的本领,而“以我为格”的淳淳教导则让他们各自走出了一条与方复不同的古彩艺术之路。
方复认为,艺术需要传承,但又忌雷同。讲发展、重创新,但又不失本源。因而,在学生、儿子练下扎实基本功的情况下,他会要求学生们努力追求自己的艺术个性,注重自己个人的艺术风格。
“以我为格”,虽只有4字,但当中的涵义却极为广泛,以致令人一时摸不清头脑。但有着深厚理论研究及实践的方复却简明扼要地提示学生:“按照个人的喜好,去挖掘探索。”
这彷如一盏指路明灯,让学生豁然开悟。因而,在从事古彩艺术中,杨李英会以婴戏作为自己的主要作品,方曙会将对刀马人物作为题材去展现自己的艺术。
杨李英在老家农村长大,那里有着她快乐的童年:斗蛐蛐、捞鱼、讲故事、捉迷藏……至今,杨李英还时常会想起那段美好的时光,每每提起画笔,她都会陷入那种快乐之中,饱含情感地创作出一系列古彩婴戏作品。所谓“画由心生”,在杨李英的《戏蟋蟀》、《快乐童年》等作品中,那些形象、生动的快乐孩童,当中藏着的是她自己的影子,无忧且快乐。
每个男孩都有一个英雄梦,方曙自小便喜欢刀马人物,尤喜当中的关羽、岳飞,在他少儿时用的中小学生字典和书本中,有不少空白处被画上了关羽、岳飞。因而,在方曙如今的古彩艺术之路上,刀马人物被视为他的代表作也不足为怪。
将文化视作古彩艺术的灵魂,方氏古彩对文化和艺术关系的把控游刃有余,在“以美为本、以我为格”的传承之下,方氏古彩创始人方复及其传人以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艺术风格,在古彩艺坛独树一帜,其存在意义不仅在于让古彩艺术在形式内容上更加丰富,更在于其当中蕴含的对后辈同行的启发。
(《瓷器》杂志记者 程华)
上一篇:
“古韵新姿”——当代古彩艺术传承与发展…
下一篇:
“古韵新姿”古彩研讨会实拍图片
最新图文
李申盛新创高温颜色
品读雕塑奇才--陶瓷
姜锋春:浅论油画技
峻石妙峰,陶瓷赏石
诗与远方,景德镇的
李映华:独具风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