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雕塑源于西方,借新文化运动逐渐东进,出现于陶瓷上,则是更晚,上世纪八十年代,当西方陶艺之风吹到中国时,而偏在江南一隅的景德镇,周国桢早已用成熟的作品竖起了东方现代陶艺的旗帜。因此,人们称周国桢是“中国当代陶艺发展的一面旗帜”、“中国现代陶艺创作的先锋”、“中国现代陶艺泰斗”、“世界级的现代陶艺家”并无夸张,周国桢用他的作品和创作思想证明了这些称号的名至实归。
周国桢之于现代陶艺,正如康德之于古典主义,毕加索之于西方现代绘画艺术,同样,要书写中国现当代陶瓷艺术史,周国桢的艺术实践与创作思想是一个始终无可绕过的命题,其60年作品演进的过程就是一部中国当代陶瓷雕塑史书。从1954年来到景德镇,面对陈旧的传统瓷雕格局发出呐喊,到今日桃李满天下,现代陶艺在瓷都落地开花,硕果累累。周国桢推动了中国现代陶艺的繁荣与发展,也成为了这个领域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符号。
我们在评论或者定位一位艺术家的艺术成就的时候,首先要谈的是这位艺术家在艺术领域里所做的贡献在哪里?他开创了什么、引领了什么、独创了什么、影响了什么等等,遵循这条常规,结合我所认知的周国桢,我想谈谈周国桢之于现代陶艺和他的开创精神。
在当代陶瓷雕塑领域,周国桢是一位探索者、开拓者,是先驱。
景德镇陶瓷历史悠久,陶瓷文化博大精深,这是共知。然而,正是因为它的博大精深,大多数人对陶瓷的了解也仅仅是停留在工艺的层面上,把它和玉器、木雕等一并认知为工艺品,尤其是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界,鲜有人把其与艺术相提并论,即使是有些先辈做过许多努力,但仍难逃工艺品的宿论。什么是工艺品?什么是艺术品?这是个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我所理解的是,如果把工艺品比作故事的话,那么艺术品就是文学、哲学,艺术品是有思想有灵魂的。1954年,周国桢放弃留校北京任教的机会来到景德镇,他所面对的景德镇陶瓷,仍是四美图、儒释道等传统题材,当时的陶瓷从业者大多数人还在从事着工艺品的复制上,这让第一位踏上景德镇热土的央美毕业生感到这是展现自己的机会,也预感到责任的艰巨。
在任何领域,敢为人先,要开拓性的创造,不仅需要勇气,同样更需要思想。
周国桢出身正统(建国后中央美院培养的第一批艺术家),师从名家(徐悲鸿、齐白石、周轻鼎、郑可)。60年来他吸取传统技法的同时,不断创新,一度被景德镇传统人士视为叛逆、另类,受到无数人的指责、批判。数十年后,众人猛然回首,却发现他的艺术成就已是参天大树,直接影响了当代陶瓷的艺术方向。无数人均是从他身上吸取部份养份,形成自己的风格,周国桢成为当代陶瓷艺术的奠基人和一代宗师。今天再讨论周国桢的成就,不可忽视的一点,便是他早年的革新与坚持,保留了现代陶艺的东方纯正血统。历史上,任何一种外来思想的进入,都要经历接触、引入、学习、理解再至本土化。而最后一个阶段,才是新思想落地的重要标志。
当西方陶艺之风接着改革开放进入之时,周国桢已经在这个领域耕耘了近30年,这时期,他种下的陶艺种子早已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一些极具现代陶艺手法特点,但又极具典型东方思想、主题的作品早已问世。由此,在现代艺术史上,西方陶艺的进入并未如其他艺术手法一样展现出“水土不服”或是与本土文化的“长期磨合”,说到底,这得益于周国桢打下的基础。
如周国桢早期作品,便跳出了工艺品的范畴,有思想、有内容、有陶瓷语汇、有时代背景,可贵的东方韵味值得品读。如1958年塑造了在人民公社运动中老太太照看儿童的《好阿姨》形象;1960年创作了反映自然灾害的《东山在望》等。以及其立足本土意识创作出的一大批立足西北,满是“黄色文明”符号的作品。在为现代陶艺印上东方标签之后,周国桢开始从更高层次,更大主题去表现自己的艺术思想,其后期的一大批作品,浑然天成,结实了人与自然,命运及生命的思考,达到了“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簌悉归天簌”的艺术境界,是一种典型化的艺术概括与精炼,是一种根植于生活创新的回归与再造。
文革时期,周国桢被冠上“反动学术权威”,虽有种种原因,但周国桢仍旧没有放弃对陶瓷工艺与艺术的探索。1971年研究所恢复,周国桢下放归来,他创作了《玉兔》《螃蟹》《鲶鱼》等一系列高温颜色釉瓷盘作品。如果说元代发明了青花,明代发明了五彩,清代发明了粉彩、古彩,民国运用了外来的新彩(洋彩),而新中国成立后,周国桢是第一个把高温颜色釉运用到陶瓷绘画上,是这个时代标志性的突破发展和新表现手法,给当今陶瓷艺术追梦者提供了广阔的运用空间。而今,高温颜色釉陶瓷绘画已成为陶瓷装饰艺术的一门重要学科——“高温釉彩”。
难能可贵的是,周国桢以84岁高龄,仍然在陶瓷艺术上探索,开创了陶瓷手指画,十指连心,把个人情感渲染在画面之中,其手法上一气呵成,意到笔不到,符合中国画大写意的似与不似的审美情趣,从而把民间艺术上升到民族艺术。
毕加索与周国桢,一位在西方,一位在东方,两者并无太大关系,仅仅在创作年代上略有重合,但人们还是常见两位大师联系起来,称周国桢为“东方的毕加索,世界的周国桢”。这种联系,是上升至艺术领域,贡献及精神的一种对比,毕加索是西方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而周国桢,则是东方现代陶艺先锋,同样开拓了艺术的一片新领域。有意思的是,毕加索的艺术风格,有过几次大的蜕变与发展,这同样发生在周国桢的艺术生涯——六次变法,他们正是在不断的完善与思考中,才有了艺术的至臻完美。
回望周国桢60年的艺术实践,我们发现,他的创作历程清晰的展现给我们周国桢在艺术上不断突破自我,追求更高的目标。周国桢主张“艺术不破不立,敢破敢立。”他从早期写实手法突破景德镇佛教一统天下题材,深入生活,以朴实无华的手法来塑造人物瓷雕,跨越到创新运用难度极大的高温色釉等材料,丰富瓷雕表现力,增加了瓷雕表现语言和手段方法,而后放弃已经运用熟练的高温颜色釉转向突破陶瓷雕塑材质运用和装饰手法。在陶瓷材质和雕塑技巧方面,周国桢追求各种材质综合运用,注入了反朴归真的新理念,泥条盘筑动物,千百年来是他开创陶瓷艺术的新语言,泥板成型又为动物陶艺增添了新的表现手法,他的泥板成型陶艺创作具有不可重复的单向性,必须一气呵成,不能有任何迟疑的痕迹。
所有艺术的表现,都是艺术家思想与灵魂的再现,是艺术家所思考的物象结晶,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需要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不仅用眼、用手、更要用心。周国桢的创作过程真正是一个“写心”的过程,他的全部悲喜、热情,全部的生命体验在创作中随着黏土的 揉搓、旋转、挤压喷薄而出,种种奇异不测之法都因此具有了合法性。他不停的叛逆,不停的寻找新的艺术表现之路。
这就是我所认知的周国桢,一位值得人们尊敬陶瓷艺术家,他不仅为我们奉献了集学术、艺术、审美与时代精神于一体的艺术佳作,更是为我们树立了一位真正的艺术家的史诗般的艺术历程,他的创作理念与创作精神正是当下中国现代陶艺所推崇,润物细无声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后来人。
蒋立平于景德镇德愚庄工作室
2014年中秋
(注:作者蒋立平系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跟随我近40年,入室大弟子,先后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浙江美术学院研究生班、清华大学高研班。——周国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