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中心
了了亭商城
陶艺词典
影视中心
拍卖指数
网站首页
艺术文章中心
瓷器款识图库
藏品鉴证实录
陶瓷视频库
陶瓷拍卖指数
艺术家黄页
景德镇陶瓷名人录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了了亭商城 】
【 名家茶壶,精品小件 】
当代陶艺鉴赏与收藏
陶瓷艺术研究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名人访谈录
收藏真伪辨析
收藏品市场·故事
瓷海萍踪·文化·历史
了了亭谈收藏
陶瓷艺术创作溯源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信息发布专栏
景德镇陶瓷新闻
景德镇陶瓷市场信息
名家作品欣赏
陶瓷工艺知识浅析
其他
民国瓷
建国后
太少红狮
茶壶专篇
桃花美女图案篇
晚清-民国瓷瓶篇
笔筒、帽筒类
盘形、碗类
罐类
杂件类
彩绘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颜色釉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雕塑类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其他类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一画
二画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六画
十七画
十八画含十八画以上
大师电话黄页
教授电话黄页
高级工艺美术师电话黄页
陶瓷艺术家电话黄页
补充栏目
陶瓷300问
一画
二画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六画
十七画以上或其他
雕塑
青花
斗彩
粉彩
新彩
釉里红
颜色釉
古彩-五彩
综合装饰
现代陶艺
周国桢(教授)
戴荣华(国大师)
王恩怀(国大师)
汪桂英(国大师)
陆如(国大师)
吴锦华(国大师)
宁勤征(国大师)
郭文连(教授)
王安维(教授)
彭竞强(省大师)
袁世文(国大师)
戚培才(国大师)
戴玉梅(国大师)
程曲流(省大师,教授)
李一新(省大师)
王秋霞(省大师)
秦胜照(省大师)
李磊颖(副教授)
刘乐君(副教授)
刘翮天(国家级专家)
陈庆长(老艺术家)
杨杰 麻晓武(高工)
吴伟明(高工)
余劲松(龙盛轩茶具)
李云峰(高工)
胡达民(高工)
徐国明(高工)
汪雪媛 江葆华(高工)
赵坤(高工)
张万莲(高工)
曾静(陶瓷学院研究生)
陈齐招 夏奇奇(高工)
王静(院校老师)
李申盛(高工)
汪则东(高工)
蓝磬阁
王金泉
江龙(高工)
刘远长雕塑作品
网文转载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陶瓷院校美术教授
陶瓷院校美术副教授
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大师
陶瓷院校美术教师
经省评定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经景德镇市评定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陶瓷艺术家
仿古陶瓷精品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保持登录状态
没有帐号?
点此注册
忘记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
了了亭-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
当代陶艺鉴赏与收藏
>>
网文转载
>>
文章转载
>>
正文内容
从一个瓷厂到一片市场-曙光路:这里的园林瓷卖向全国
作者:瓷都晚报记者邹勇宾文/图
来源:
了了亭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10日
【
收藏
】
【
查看评论
】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更多
晚报记者邹勇宾文/图
景德镇陶瓷版图中,南、北、西、东各有各色,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城南都“不逞多让”。就说买瓷器,城南可供选择的地方就不少,这其中又数曙光路陶瓷批发市场最值得说说,不仅仅因为这里是全国最重要的园林瓷集散地,而是这片市场形成背后的渊源与历史很有说道。如果说十八渡见证了瓷都千年辉煌的话,那么曙光路陶瓷批发市场的形成,则是景德镇陶瓷产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缩影。
曙光瓷厂打下园林瓷“基石”
曙光路与园林瓷的渊源,最早还要从曙光瓷厂说起。
曙光瓷厂1962年7月投入生产,后经历一些变故,但在 1963年又奉命恢复重建,此后曙光瓷厂与其他国有瓷厂一样,历经变迁,见证了计划经济时代景德镇陶瓷产业的辉煌。
“那时厂里员工千余人,每天上下班的人流都是浩浩荡荡,很是壮观,大家干劲也足,生产忙的时候,几乎是整夜都在厂房里忙碌。”曾在曙光瓷厂当过窑炉工的上官平水这样向记者描述当年的情景。上官平水说那时厂里收入稳定,福利又好,在那个时代,能在瓷厂里上班,是件很光荣的事,总是能惹来周围人的羡慕。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生产的成熟,曙光瓷厂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产品风格,这其中仿大明、大清的成化、康熙乾隆年间的仿古瓷;大件青花,粉彩陈设瓷;茶杯、饭碗、鱼缸、品锅等内销瓷以及各种工业用瓷都是瓷厂的主要产品,当然,还有主打外销的花钵、水仙盆等园林瓷。
而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有企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曙光瓷厂同样面临着资金缺乏、体制滞后等问题,企业陷入困境,不得不改制停产。
走到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交汇口,曙光瓷厂的命运
“老树新花”焕发喜人活力
如今来到曙光瓷厂,从大门往里,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道路两旁艺术家的工作室,装修各异,风格迥然。而顺着道路左拐,便来到了原先的老厂房旁,门口挂着“XX瓷业”、“XX窑业”的牌子,里面虽然被分割成了大小不同的许多空间,但依旧是机器运转,工人忙碌,待烧的瓷坯和烧好的瓷器整齐摆放的场景。
其实早在改制之初,不少原瓷厂工人租下设备,成立了一个个私人生产作坊。将原本面临闲置命运的场地设备又利用起来,这些便是如今曙光瓷厂内陶瓷企业的前身。
胡水苟是原曙光瓷厂职工,厂里改制之后,他便在此租下设备,开设作坊。“瓷厂改制之后,总得想个出路,当时厂里对这条路(指私人开办企业)很肯定,也给与了不少支持。”尽管已是近20年前的事了,但是谈起当初自己的创业,胡水苟依然记忆犹新。
园林瓷,一直是曙光瓷厂的优势领域。如今在曙光瓷厂内,各式各样的园林瓷,小到一手可握的花插,大到需几人合力才能抬动的500件甚至超千件的花盆随处可见。胡水苟的作坊正是以生产园林瓷为主。他说现在厂里类似他这样的企业多达六七十家,这些年有人走,有人来,有人放弃,有人接手,但生产一直没停过。也正是这些企业,接过了曙光瓷厂园林瓷生产的接力棒。
如今的曙光瓷厂,有了另一个身份,“陶瓷小微企业创业园”,正是这些小企业,让曙光瓷厂展现出了另一番繁荣的景象。这繁荣也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举关系民生的就业为例,园区采取“社区+基地”的模式,与曙光村、浚泗井、西瓜洲三个社区联姻,为了使社区下岗待业人员能有一技之长,创业园内的培训中心有授课教室与陶瓷实训场所,有专职教师与管理人员,能正常开展工作。先后举办了《基地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班》、《陶瓷工艺》、《陶瓷美术》、《创办你的企业》等各类培训班。培训班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择重实践操作的方式,将课堂搬到生产现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培训注重的是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并搞好跟踪服务。从而,形成了理论+实践、培训+就业、跟踪+服务的培训新模式。
老瓷厂焕发出的新生命力,正如老树上开出的新花,出人意料,让人惊喜。
由点及面终成园林瓷集散地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曙光瓷厂的身份有了转变,但其一直影响着周边地区,最有力的例子,还是催生了如今的曙光路陶瓷批发市场。这也是区域发展过程中“以点带串,以串带面”的经典案例。
市场的自然发展,就是需要经历口碑的不断积累以及规模的逐渐扩大,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尽管记者先后采访了多人,但没人能给出准确的曙光路陶瓷批发市场形成过程。但总结他们的说法,记者进行了大概的梳理:原先曙光瓷厂盛产园林瓷,因此这里吸引了众多买家的关注。久而久之,“买园林瓷,来曙光”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事,而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市场经济逐渐发展,正是看到了这里的商机,当时就有私人在曙光瓷厂周围出售园林瓷,只是场地条件颇为简陋,还没能形成规模。胡水苟告诉记者,当时这里还有个“景德镇陶销仓库”,早期卖园林瓷的人就在那周围。后来瓷厂改制,但这里的园林瓷生产并没有停顿。周边的市场由地摊到平房,平房再到商品房店面,规模不断壮大,最终有了现在的批发市场。
现今,买园林瓷,就去曙光,已经成了业内的共识。曙光路陶瓷批发市场有街边店面几十家,这其中大部分店面都是以销售园林瓷为主。各式各样的瓷器,来来往往选购的人群,成为了市场最主要的景观。采访中,在此开店的孟建军向记者聊起了店里的情况,2005年左右,他和朋友一起,租下店面,做起了园林瓷生意。孟建军说平日里来店里买瓷器的人可谓遍布全国各地。其中又以北方人多些。谈话中,一辆满载瓷器的大货车开过。孟建军指着那车说道:“这些瓷器,都是要运往外地的。”
曙光瓷厂这个点,带动了批发市场这个“串”,而这个“串”的繁荣,又促进了这片区域的发展。如今在曙光瓷厂周围,不少私人作坊也投身于园林瓷生产大军中。他们与曙光瓷厂内的企业和批发市场上的店铺一起,将这片区域打造成了全国最重要的园林瓷集散地。
上一篇:
云南陶瓷天时地利欠人和
下一篇:
陶瓷的概念
最新图文
李申盛新创高温颜色
品读雕塑奇才--陶瓷
姜锋春:浅论油画技
峻石妙峰,陶瓷赏石
诗与远方,景德镇的
李映华:独具风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