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景德镇陶瓷款识 | 雁过留声 | 影视中心 | 收藏论坛 | | |
您现在的位置: 景德镇陶瓷在线 >> 文章中心 >>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名人访谈录 >> 大师、教授 >> 大师 >> 文章正文 |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
|
|||||
自强瓷路——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唐自强 | |||||
作者:曹新民 文章来源:陶瓷研究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0-9 |
|||||
著名美术评论家:曹新民 走进唐自强的画室,主人不在,却见架上摆满了他的作品,那大小不一、造型迥异的瓷雕,有鹰、有马、有虎、有武将、有美女,也有鲜花瑞鸟;桌上有画好的彩瓷,有青花山水,也有新彩风景,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正当我沉醉在艺术的享受之中时,他回来了。依然是一头斑白的齐耳长发,依然是满脸不加修饰的络腮胡须,依然是戴着一副眼镜,依然是穿一件溅满釉色和坯迹的长衫。他笑着对我说:“这段时间总是瞎忙,害你久等了。”我连声回答:“不妨事,不妨事。”说话间,我俩各自点燃一支香烟。氲氤雾气中,唐自强打开了他的话匣—— 《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唐自强告诉我,他老家在湖南长沙,父亲是在“长沙大火”的那天,举家随着逃难的人群落户到江西萍乡的。听父亲说,1938年冬季,日寇侵华占领武汉,进入到了湖南北部。国民党政府惊慌失措,以焦土抗战为名,下令火烧长沙,大火从11月12日晚间纵火至14日大火熄灭。全城房屋大部焚毁。居民被烧死二万多人。财产损失无数。但事后日本侵略军并没有进攻长沙。国民党政府为了推卸责任,将指挥纵火的长沙警备司令酆悌枪毙了。尽管如此,经过那场“浩劫”的长沙人每当对儿辈们提起时,无不“谈火色变”,心有余悸。所以1940年出生的唐自强从小也对火心存恐惧之感。 八岁时,自强就读于萍乡师范附小,他特喜欢美术,从庙宇中的泥塑到色彩斑斓的洋片儿,他总能一眼不眨地观摩半天。小学课本上有许多插图和画面。他先是将黑白画涂上他认为应有的颜色。继而是对图的临摹,画得也是有模有样。法国哲学家卢梭说:“一个人可能具有的审美能力的大小,是以他天赋的感受力为转移的;而它的培养和形成则取决于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有一天放学回家,自强看见一位青年画家在萍水河畔画画,一会儿画对岸的景色,一会儿画收工的矿工。他好奇地凑上去看,直到同学们都匆匆地上学了,他才觉得肚子饿了。然而一连两天,他仍在放学后,尾随着那位大哥哥,看他作画。从那时起,他知道什么是写生,什么是素描,什么是水彩,什么是油画。从此后,每当作业完成之后,每当假期时间,他也夹着自制的画板,到无人的山野去写生,拽着弟妹们当模特儿让他练素描。就这样,他的绘画有了很大的进步,美术成绩总在全校名列前茅,深得老师们的赏识。 记得是他12岁那年,外公在故乡病逝了,父亲带他去了长沙老家奔丧,见灵堂没有亡者的遗像,自强就用炭笔对着老照片画了一幅。当他有点怯生生地递给父亲时,一位戴着金丝镜、长着长白须的私塾老先生仔细地看了又看,说:“画人肖像,古人曰之写真,真者,形象也。这幅画,画出其人容貌之特征:鼻之高直,脸之瘦凌,眉之剑势,尤为双眼,足见神情。令郎小小年纪,能以“洋笔”(铅笔)绘像,易乎哉?不易也!”从此后,在乡邻中,唐自强有了“小画家”之称了。 父亲那时是个开朗而繁忙的企业干部,对儿子的兴趣爱好,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求他不仅画要画得好,文化知识也不能荒废。他告诉自强,之所以为他取名自强。就是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希望他成为一个品行兼优的好儿男。唐自强把父亲的教导牢记在心,正确处理主课与副课,学习与爱好的关系。从小学到高中,他的学业成绩和绘画功底年愈双臻。他参加了中学的美术组,主笔学校的黑板报、宣传窗。直到1959年,他学校推荐他报考景德镇陶瓷学院,还未参加统考,就被破格录取了。 火,在父辈一代人心目中是“灾难”的代名词,而今在唐自强的眼中,火是艺术的炼狱,是他艺术生命的燃点。他提着简单的行装,踏上了北上的路程。踏上了他至今不渝而执着追求的陶瓷艺术之路。 《礼记·学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在景德镇这块以瓷器而蜚声中外的热土上,那带着神奇味的泥土,那带着神秘瓷韵的窑火。使得唐自强感染到如醉如痴的魅力。陶瓷学院,这所培养陶瓷工艺美术专业人才的高等学府,以它长期以来积淀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以雄厚的汇集各方英才的师资力量,为一个个萃萃学子提供了攀登艺术高峰的阶梯。唐自强在学院的雕塑本科生活里,正值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为了坚持学业,他利用课余时间去打柴、去拾秋,聊补学费;为了提高学业知识,他常常怀揣一个馒头,在图书馆一呆就是大半天;从而在尹一鹏、张羽等资深教授的教导,在曾龙升等名家的指导和国内外各流派大师的启迪和影响下,从理论到实践有了更深更广的体验和领悟。他懂得了,这看似单纯的瓷雕艺术,虽然同绝大多数立体造型艺术一样,只能表现一个瞬间的动姿和神态,但是,形象的单纯性既是雕塑的一种局限性,同时又是雕塑的主要特征。静态的造型表现出仿佛正在运动的瞬间,往往是作品取得生动传神效果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审美功能达到全方位诠释的关键。所以,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强化素描训练,他知道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而人物素描则更注重形体、结构、比例、动态、质量感和体积感。正是由于他的聪明颖悟和勤学苦练的实践,四年后的毕业答辩,评委们说他是“理论条理性强,观点新颖,论据准确”。对他的毕业作品《戴花要戴大红花》,更是称誉有加。这件作品塑造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姑娘,手捧着一朵大红花,仰着头、踮着脚,正为劳动模范或人民英雄戴花的瞬间情态。喜悦的笑颜,高捧仰视的眼神和小羊角辫的人物特征,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了鲜明的时代风貌。 毕业后,他被分配在轻工业部陶研所,却是搞行政管理工作,这与唐自强执意追求陶瓷艺术的初衷有了很大的差距。于是他据理力争,转而调入到景德镇雕塑瓷厂。 在工厂,唐自强首先下车间实习了一年,练泥、印坯、倒浆、翻模,熟悉并掌握了陶瓷雕塑的工艺流程,学到了传统瓷雕的各种技能技法,对老一辈瓷雕家的创作手法和风格也有了深刻的感性认识。正当他奋臂大展身手之际,“文化大革命”使得他无所适从了。好在他“根正苗红”,所以他能为领袖塑像,为样板戏造型,到井冈山写生继而为南昌八一起义纪念碑搞浮雕。尽管如此,他始终有一种处处、时时、事事被别人牵制的感觉,许多作品并不能真正地、完全地按照自己的创作理念和愿望去实现。为此,他有过困惑,也有过迷茫…… “金风十月扫阴霾。”1977年,唐自强得以到山西开会和参观,在那里,他被太原晋祠和云岗石窟的泥塑石雕所吸引、所陶醉。晋祠侍女的塑像,是写实的,也是世俗性的,是从类型化转为深刻反映社会的个性化的典型阶段。四十余尊侍女形象尽管在两旁站立着,但形体、表情和脸向,则显示着各自不同的地位、身份、性格和情绪,在统一类型中给予个性的表现。而云岗的那座高达5米的全身观音像,是北宋时代的作品,把观音菩萨当作女像处理而且以华美艳丽的装饰为其打扮。全身性披挂的璎珞和罗纱,这种造型的处理是难度很大的。但古代的雕塑家在雕琢时将归纳成为韵律的装饰线,随着人型体的转折走运着,把人体造型衬托得非常清晰,又使衣纹得以很好的处理。这种以线表现现的变换,以线条表现空间,用衣饰表现人体关系的创作手法,使得唐自强获益匪浅,也萌动了他创作激情。在返回的路程上,他一直在心里揣摩着,在纸上比划着,在睡梦中构想着,时过三个月,他创作了《春讯》。 《春讯》在吸取了晋祠彩塑传统风格的基础上,结合瓷雕本身的材质特点,表现了一个古代少女的内心世界。她身材窈窕,情窦初开,心花初绽,然而又因为封建礼教的禁锢使得她不敢形之于色。只能是云鬓低垂,双手微绞,端详着水中倩影,露出似娇似羞的暗喜神情。唐自强抓住少女惯常的这一动姿的特征,通过手指的摆布,把少女内心的矛盾情结揭示得惟妙惟肖。1982年在全国陶瓷美术创作评比会上,这件作品荣获了一等奖。于此,他蓦然觉悟到古人所说的“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的真谛和动力所在。 罗素·贝克:“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唐自强从困惑里觉悟,在沉寂中崛起,其创作的思维和扎实的功力令人惊诧,令人惊喜,令人敬佩。1979年,陶院雕塑班的师生和雕塑瓷厂的技艺人员进行技艺交流,其中有项活动,就是评委们以《青春》为题,选手们扣题当场创作。唐自强塑造的是一位白发鹤颜的老人,在微笑地雕琢一截树桩,表现在改革开放年代中老艺人“枯木逢春”,焕发艺术青春活力的喜悦心情。展评中,与会者对唐自强精湛的造诣,别出心裁的创意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他创作的一件《六鹤同春》的捏雕,在参加全国陶瓷赴京展出时,被选作国家礼品瓷,由邓小平在出访泰国时,馈赠给普密蓬·阿杜德国王,表达了中国人们对友邦和平、幸福、康宁、长泰的良好祝愿,成为了泰王室珍藏的艺术瑰宝。 1980年,唐自强调入了江西省瓷业公司工艺美术研究所,五年后调入了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此后,他的创作激情如日中升。他塑造的《明妃思乡》,表现了一代名姬“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的形象。其王昭君的造型一反其忧伤的悲剧色彩,其举头凝眸远眺的举止上,分明是“琵琶一曲歌未尽,月下复闻南雁鸣”的瞬间停息,把美女对“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思乡爱国的情素刻划得婉约细腻。可见唐自强在把握对人物体貌特征的同时,着意对其心理剖析和神情的捕捉。更难能可贵的是,为了使人物造型的重心得到有机有意的平衡,唐自强将明妃华袂广袖的长裙委曳于地,体面转折平缓,可谓“行藏于拙,蕴秀于巧,”于传统题材和传统技法中赋以现代审美意念的丰富语汇。 唐自强的瓷雕作品层出不穷,有人说他是“高产户”。其实,正如罗丹所说:“任何倏忽的灵感,事实上不能代替长期功夫。”唐自强的创作素材是来源于生活,来自历年的筛选的。他塑造的即使是人所敬畏的罗汉、菩萨,也含蕴着世俗化、个性化的生活韵味。如《来福罗汉》,从形象上来看是骨瘦形秽,一副嬉闹无忌的醉态,尤其是其两眼惺忪而自鸣得意的目光,那双手抱着酒坛似乎难负重量而借助腆起的肚子支撑一把的样子,不正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酒席宴会上司空见惯的醉汉之态吗?!而同类题材的《喜庆罗汉》,却是亦庄亦谐,且不说三个罗汉为何而喜,为何而庆,单从他们那喜形于色,放纵于敲锣打鼓的动作上,就给人一种欢愉喜乐的气氛感染,在这无声的“咚咚呛呛”的鼓乐声中,使观者也得到一种惬意的宣泄,感受到一种沟通的欣慰,领会到一种人与佛共同拥有的情感世界。 唐自强一边和我聊着,一边在一块瓷板上画着,这块题为《界山夕照》的新彩瓷板画,是他从张家界写的素材中撷取的。他采取高远法构图,中锋用笔,淡料横点,逾越了线的规范,而块面的冥蒙,产生了山与云、岚与峰的变幻之韵,近景的崖坡、丛树,既有粗犷的勾笔、刷笔,又有滋润的水墨般的皴染。远景的群峦经淡色为主拖散开来,颠峰处偶加松姿树形,渐远渐虚,隐没天际。在晚霞夕照下,仿佛是雨过天晴,其飞白与留白造成的氲氤一片,显示出山是温润的,树是温润的,连空气也是湿润的。直述了唐自强于泥塑瓷画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空间。无怪乎他设计创作的的产品有近百种投入生产,畅销欧美和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并且获得了国家和省市级奖项二十多个。1990年他被评为景德镇市出类拔萃人才,同年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次年即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其后又荣膺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辞别唐自强,看到他匆匆送别,又匆匆返回画室的身影,我油然记起了英国哲学家罗素·贝克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我想这,就是唐自强那火的艺术瓷路上的一个鲜明的座标。 |
|||||
本站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提供资源共享,以任何方式转载及引用本站内容,请通知本站,并在醒目位置注明出处!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匠心独运、妙手天工-记中国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 |
景德镇陶瓷在线(景德镇名瓷在线)版权所有. 站长:李申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