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景德镇陶瓷款识 | 雁过留声 | 影视中心 | 收藏论坛 | 
您现在的位置: 景德镇陶瓷在线 >> 文章中心 >> 瓷海萍踪·文化·历史 >> 话说陶瓷-景德镇陶瓷历史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榷陶钦使       ★★★ 【字体: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榷陶钦使

作者:曹新民    文章来源:陶瓷研究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6-14
景德镇陶瓷在线 http://www.jdztc.com  景德镇名瓷在线 http://www.jdzmc.com

         

                     榷陶钦使

特邀嘉宾:陶瓷院校美术教授 曹春生

Z 景德镇在历史上曾是“江右一大都会”。她没有城墙,是一个以山为城,以河为池的山镇。我想,这就是中国古代工业都市的一大特色。

B  对。景德镇自明代以来。就和广东的佛山、湖北的汉口、河南的朱仙并成为全国四大名镇。这种镇的确立,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具备相当的工业实力和经济格局的。景德镇以瓷业为立镇之本,从宋代就奠定了基础。

Z:  我知道景德镇得名于北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天下咸称景德镇”就得力于创烧出誉为“假玉器”的青白瓷。

B 其实在宋代以前,景德镇瓷器就很受皇家王室的青睐,所以就有了其它产瓷区所没有或经历时间最长的历史现象——

Z 好哇!那咱们就聊聊历代督陶官在景德镇的故事。

B 在这里得先申明一个问题。景德镇制瓷有近二千年,历朝历代的督陶官到景德镇来是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我们从史料中撷取的人和事,只仅是九牛一毛的了。所以只能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来讲。

Z 这我明白。唐高祖李渊在武德年间就下诏“令制器进御”听老一辈人说,在珠山御器厂原先曾立有一块刻于明崇祯十年的《关中王老公祖鼎建貽休堂记》的石碑,碑文中说:浮之景德镇以陶为业,集八方乌合之众…...朝廷御用于是乎出。唐武德二年建有陶厂……”。既然有御用陶厂。就有许多官吏派驻在监务所督理陶务。在《襄阳宦官志》中就记载了一位姓褚的督陶官。

B 这人姓褚名绥,字玉衡,是晋州人氏。景龙年间(公元707——710年)任新平司务,负责监造皇家献陵宗庙的祭器。那时恰恰遇上年成歉收。农民生活极度困难,根本没有力量去烧造献陵的瓷器。洪州都督府奉诏严厉催促,褚绥不得已,亲自赶到洪州督府衙门,极力申诉“农事歉收,民力凋残”,请求免征。结果褚绥的奏章不但获得都督的理解和支持,也获得了中宗皇帝李显的恩准。这件事说明,唐代对新平镇瓷器的征发,不仅延续了很长时间,也成为窑民的沉重的负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陶瓷业仍然没有完全与农业分离,陶事的盛衰常常受到农事丰歉的制约和影响。

Z 褚绥是一个敢于为民请命的督陶官。在唐朝元和八年(公元813年),还有一位积极为新平镇瓷器做广告宣传的督陶官,你知道他是谁吗?

B 这人叫元崔,是饶州府的刺史。他奉旨监造了一批宪宗皇帝钦定的贡瓷。为了扩大新平镇瓷器的影响和彰显贡瓷的品质,他特地请时任监察御史的大文学家柳宗元写了一篇《代进瓷器状》。元崔的用意不排除哗众取宠的因素,但更多的我看还是利用了名人效应。

Z 历史发展到宋代,由于景德镇的影青瓷“光致茂美,海内则效”,赵宋王朝的征调一定更加繁重了。

B 可不是嚒。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就引述了吏部尚书彭汝砺的诗句说:“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蒋祈在《陶记》中也说:“景德陶,昔三百余座, 埏埴之器,洁白不疵,故鬻于他处,皆有‘饶玉’之称。其视真定红磁,龙泉青秘,相竞奇矣”。说明宋代景德镇瓷器足以和河北定窑瓷,浙江龙泉窑瓷相媲美,而且还以“饶玉” 的美称享誉全国。宋王朝自然是要择精良以贡御,攬佳妙以悦君了。

Z 据我所知。宋代不仅在景德镇有监镇官,而且还设立了瓷窑博易务,建立了御土窑,专门烧造皇家贡瓷。

B 高承在《事物纪原》卷书中说:“宋朝之制……名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以官监之。王宗沐的《江西大志》指出:“宋景德中置镇,置监镇一员。”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就有宣义郎余尧臣、绍兴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户部员外郎莫濛“责监饶州景德镇”。这些都是朝官,也是京官。派遣京官监临景德镇陶务,可见宋室对景德镇的重视程度。

Z 我听说在景德镇市图书馆保留了一册《嵩峡齐氏宗谱》,里面记载了北宋的一位督陶官。

B 是有这么回事。这人姓齐名宗蠖,字咸英,生于真宗咸平元年(公元998年),祖籍德兴县体泉村人,景佑三年考中进士,派任景德镇担任窑丞,九年期间尽心尽职,毫无过错。在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八月,齐宗蠖押运贡瓷途经婺源一个叫下槎的地段时,马匹受惊而导致翻车事故,大部分御瓷受损。齐宗蠖对部下人说:“余奉命,愿死,从者何辜。”即后吞器自杀以示谢罪。

Z 齐宗蠖看来是个忠于职守、以死效命的忠良之臣。

B 宋朝除了设置有“窑丞”和“瓷窑博易务”等职务和机构外,有时也有由地方官府奉命监造贡瓷的制度。譬如根据《河南强氏族谱》记载:“(强)子魁,伯达之子……宋绍定戊子(公元1228年)以文学进,任饶州通判,以监陶得至浮梁县景德镇。”这就是一个很充分的明证。

Z 对呀。我还听说有个叫张昂的县丞就督造过贡瓷。

B 这是在湖田窑出土的一件瓷器上铭记考证的。1997年发掘宋代地层时,有一件壶或瓶的圈足底上,外底三纵上刻写着“迪公郎浮梁县丞张昂措置监造”十四个字。据《宋史·职官志》记载,迪公郎是在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由将士郎改名而来的,张昂以秩从九品的迪公郎官阶任从八品或正八品的县丞官职,只有在绍兴年间以后才有可能。但考虑到“县丞”的设置,绍兴三年停罢后但绍兴十八年又恢复了,所以张昂任县丞并“措置监造”的年代应该是绍兴十八年即1148年以后的南宋时期。

Z 元代忽必烈统一了中国,由于景德镇瓷器符合蒙古人“国俗尚白,以白为吉”的民族心理,所以在景德镇建立了“浮梁瓷局”,并且“改监镇为统领”。

B 据《饮流斋说瓷》记载,元朝“沿袭(宋代)御土窑”,“皆有命则供,否则止。”所辖官匠及工奴累及数万之众。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派驻的总管是官居达鲁花赤的不忽律,他在督造“枢府”瓷时曾一夜杖毙工奴七人,是个穷凶极恶的鹰犬之辈。

Z 洪武年间,朱明王朝“改陶厂为御器厂”,“始开窑烧造解京供用,督以中官”。在整个明代,基本上也都是以中官也就是太监来督理御器厂陶政的。

B 实际上最初的督陶官并不是太监。如在建文四年的首任督陶官就是工部员外郎段廷圭。宣德年间也曾以营造所丞去管理窑务。嘉靖年间也遴选江西一些州府的同知轮流担任督陶官。但是这些人不能领会皇帝的旨意,因而常遭到谴责、叱责和贬退。如嘉靖十一年饶州知府祁 “被劾下狱,以稽圜丘瓷之故”。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饶州知府杨锡文,因瓷器“不堪上意,于抚臣逮问”。同年江西巡抚陈褒接任,也由于“烧造瓷器违限而贬为绍州推官”。当然,其中也有一些文职督陶官很得景德镇陶工们拥戴的。周芳誉就是一位深得民心得好官。

Z 周芳誉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B 周芳誉是山西潞安长治人。景帝景泰年间的进士。成化三年,也就是公元467年,他当时任朝廷的监察御史,对皇亲国戚的贪赃枉法事情也大胆陈奏,因此惹恼了宪宗皇帝,就借口肃窑饬俗,调派他到景德镇御器厂监临陶务.据《明宪宗实录》记载,周芳誉在任期间“高雅俭约,简易不繁”。同时还和陶工们交上朋友,从中了街陶瓷的工艺流程和技法。在他的主持下,御器厂创烧出五彩鸡缸杯和转心瓶。这些瓷器即使在今天来看。也具有相当高的艺术品位和技术含量。周芳誉还是个嫉恶如仇的人。有位通判官在景德镇欺压百姓。为所誉为。周芳誉知道后,对他说:“你是负责地方的官员,我是负责陶务的官员,我虽卸监察之职,但未泯纠举之心,像你这种渔民罔上的行为,我同样会向朝廷奏劾的。这位通判“唯唯而退”,并随后托人求情疏通,但周芳誉听取镇民陶工们的苦冤,毅然将揭帖送到了京城。迨至周芳誉任满回京,《实录》评价他是“毫无所取,时称清白部臣”。

Z 在封建社会里,到景德镇来做官,都是靠瓷器发财,也靠瓷器升官的。这种“因官射利疾,众喜君独否”的督陶官确实难得。

B 我们从不少明史资料中就可以看到,相当多的督陶官,尤其是太监充任的督陶官到景德镇来,不是横征暴敛,就是巧取豪夺,甚至敢在御用贡瓷上打主意。宣德二年,有个叫张善的司礼部太监派驻御器厂为督陶使,竟私下把落选的贡瓷分赠给他的狐朋狗友,被宣宗皇帝查实了,就把他在御器厂门前枭首示众,以儆效尤。

Z 其实呀,明朝的宦官专权,是封建专制主义恶性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皇权制度下的御器厂,那些充任督陶官的太监更是肆意妄为的。其中万历二十七年的矿税使太监潘相,在景德镇更是恶贯满盈的了。

B 潘相在景德镇督造皇陵龙缸期间,一是杀戮无辜,杖击陶工,逼得窑工童宾投窑自焚;二是在万历三十年上疏奏请垄断浙江出品的青花钴料,扼杀民窑的经济命脉,遭到所有产瓷区窑户的反抗,以致于在饶州“横恣激变,焚毁器厂”。这场斗争前后延续了四年之久,给明王朝以有力的冲击。加上许多正直的官吏也纷纷弹劾潘相,历数宦官督陶的弊政。逼使朝廷将潘相撤回京城,而且从那时起至终明之世。明王朝再也没有派遣太监到景德镇来了。

Z 所以,清王朝在景德镇恢复官窑时,就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

B 是这样的。顺治十一年(公元1645年),清朝改“御器厂”为“御窑厂”,所派遣的榷陶使就是地方官员董显忠、王天眷等人。第二年兵部给事中杨雍建驻厂主持改工役制为雇佣制,匠入官籍,废除狱房,还陶工们人身自由。顺治年间的督陶官大部分是江西巡抚、守道兼任,如张思明、张朝磷、郎廷佐等等。康熙年间则由玄烨选派懂得工艺美术、擅长考古的官员担任督陶官。其中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虞衡司郎中臧应选、车尔德等人首开以督陶官之姓命窑名的先河。“臧窑”名瓷“仿古创新,实基于此”;康熙四十年(公元1703年),江西巡抚郎廷极兼任督陶官,也创下了不俗的业绩。

Z 我知道,郎廷极字紫蘅,擅长古董文物的甄别鉴赏。他主持的“郎窑”有“元精融洽三百载,迩来杰出推郎窑”的载誉。

B 郎窑是以仿制明代宣德和成化窑瓷器而著名的。其中青花白地瓷、脱胎瓷和宝石红釉瓷最为成功。他创烧得“郎窑红”是在仿祭红釉的基础上发展的。釉面透亮猩红,色感度超过了祭红,法国人把它称作“牛血红”,视为珍品。另外在五彩基础上,引进了珐琅彩,创绘了粉彩瓷,形成了康熙时期官窑繁荣的新局面。

                       

Z 我想在雍正年间,御窑厂也会有精彩的表现。

B 对。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胤祯派督理淮安板闸关年希尧兼任御窑厂总管,内务府员外郎唐英、刘伴阮驻厂任协理,这就是史称的“年窑”。年窑“选料奉造,及其精雅”。尤其是粉彩瓷的盛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陶雅》评论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娇夺目,工致殊常”,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Z 但我了解的是,年希尧总管御窑厂是“遥领”,并不在景德镇,而真正发挥主导作用的反是当副手协理的唐英。看来,唐英一定是个很有才华的人。

B 唐英字隽公,是辽宁沈阳人,隶汉军正白旗,官居内务府员外郎。他工于绘画、书法、篆刻,爱好文学、戏曲。他在景德镇先后督陶二十多年,尤其是在乾隆初期,不仅管理厂务,完成朝廷交办的大量贡瓷,而且在任职期间杜门谢客,不事交游,聚精戮力,与陶工们同食同息三年之久,专心探究冶陶技法,终于由外行转变为内行之人,自己也绘制了不少瓷器。他主持的“唐窑”功绩最大,有“唐窑独著百年中”的评赞。《清史稿》中也载有“唐英传”。

Z 老师,我想知道景德镇御窑厂最后一任督陶官时谁?

B 最后一任的督陶官是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的孙廷林,他号词臣,生于咸丰九年,原籍浙江吴兴(今湖州),客居江西武宁县。十八岁凭才智进入南昌府任衙门司书,由于办事精明干练,升职很快,不久调任九江掌管盐务、税课。光绪二十八年,李鸿章下令重修颐和园,为此,提升孙廷林为湖北候补道员,到景德镇督办御窑厂,奉造慈禧专用的“大雅斋”瓷。这些瓷器设计精良,彩绘精到,品相精致,受到太后的欣赏并予召晋嘉奖。1905年孙廷林又主持慈禧七十大寿御用瓷。其中落地粉彩万花“万寿无疆”嵌字纹式器倍受皇家青睐,也随之成为在民间流行的吉祥纹饰之一。

Z 据新闻媒体报道,景德镇市政府在整葺御窑厂遗址的规划中,将陈列历代卓有影响的督陶官青铜像,这将为置镇千年的盛典活动,增加了一个人文精神的景观。

B 我知道铸塑铜像的五位督陶官是从有史料记载的五十八位督陶官中遴选出来的,由著名工艺美术大师和资深教授联袂雕塑。其中有唐代的褚绥、宋代的齐宗蠖、明代的周芳誉和清代的郎廷极、唐英。这几位督陶官可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榷陶官使。

 本站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提供资源共享,以任何方式转载及引用本站内容,请通知本站,并在醒目位置注明出处!
 本站资源在任何第三方被公布或引用,但没有履行上述义务,本站将依法
《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追究侵权责任。

文章录入:李申盛    责任编辑:李申盛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广窑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紫砂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瓷都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珠山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月圆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海上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陶瓷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瓷窑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奇瓷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御窑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