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景德镇陶瓷款识 | 雁过留声 | 影视中心 | 收藏论坛 | 
您现在的位置: 景德镇陶瓷在线 >> 文章中心 >> 瓷海萍踪·文化·历史 >> 话说陶瓷-景德镇陶瓷历史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陶序图说       ★★★ 【字体: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陶序图说

作者:曹新民    文章来源:陶瓷研究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6-14
景德镇陶瓷在线 http://www.jdztc.com  景德镇名瓷在线 http://www.jdzmc.com

1. 采石、制泥
2. 淘练泥土
3. 炼灰、配釉
4. 制造匣钵

陶序图说

特邀嘉宾:江西省高级经济师   熊光群

Z   老师,听了您多次对陶瓷知识的讲解,亲眼目睹了陶工们是怎样抟土烧造瓷器的过程。

B   既然你亲眼目睹了,那我问问你,一件瓷器从采石淘泥到成瓷交售,共有多少道工序?

Z   说实话,回答这个问题倒有一个现成的答案,据明代学者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是“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也就是说,传统的治陶有七十二道工序。

B   你能不能具体说说哪七十二道工程吗?

Z    这我可回答不上。不过,我听很多从业的人讲,他们也只晓得自己行当中的操作工序。对与此相关的也是略知一二,并不通晓全局,对于我这门外汉来说。自然更说不全了。

B   其实这并不奇怪。早在南宋时期,蒋祈在《陶记》中就说过:“陶工、匣工、土工之有其局;利坯、车坯、釉坯之有其法;印花、画花、雕花之有其技,秩然规制,各不相紊。”由于采石、炼泥多在山野之地,淘泥、做坯都在作坊;装匣烧窑尽在窑厂,各有各的工作环境和工艺流程,各有各的管理模式和生产组合形式,是既有有严格的分工,又有紧密的合作。但囿限于这一局、一法、一技的制约。所以对传统陶瓷工艺的流程就不可能的了解得不充分和全面了。

Z   古代景德镇制瓷真的有七十二道工序吗?

B   我认为七十二在古代是一个泛指数。壁如有指社会职业的“七十二行”,有指黄河物候历的“七十二候”,甚至形容孙悟空变术之多也说“七十二变”。连曹操死后也说有“七十二疑冢”。有人研究说,七十二是九与八相乘的得数。《周易》说:“天九地八”。所以推断“七十二”是喻指范围多而极广的一个概数。不过古代景德镇制瓷的传统工序倒真的有七十二道以上呢。

Z  这我相信,宋应星说:“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可见七十二道工序是主要的制作程序。

B  在迎接景德镇置镇千年之际,由江西省陶瓷研究所的工艺美术师联袂绘制的《陶序图》,就系统地介绍了七十二道工序。而且每两道工序组成一块彩盘,共三十六块。比较清楚地介绍了景德镇传统制瓷的工艺过程。

Z  那工艺程序是怎么划分的呢?

B  具体来说是这样的:从矿山彩石到原料粗加工有十道工序。即勘山烧矿、运石碎石、舂石制浆、取泥制不、船载存行。

Z   这同时我想还应该有一些必不可少辅助工序吗。

B   当然有,其中烧灰配釉、练泥镀匣、验匣送厂等,就是为制瓷而必需的配套工序。在成型作坊里,大部分的工序劳动分为化不淘洗、铲泥踩泥、抐泥做坯、修模定型、印坯利坯、剐坯取釉、削坯接坯、揍坯晒坯、荡釉吹釉、蘸釉烧釉、配釉涂釉、抐水补釉、淡描混水、捏雕刻花、驮坯挑坯等等。

Z    哇!在成型作坊里的工艺流程还真多,有三十道不同工序啦。

B:在坯坊里还有许多“细微节目尚不能尽也”。比如说利坯,就是相当重要的工艺环节,单是利坯刀,圆器只有一种刀型,而琢器则有阔狭不同的刀片,照所制器型 的要求,随时锤击弯曲,使之适合刳削之用。检验坯利厚薄,则以手弹击坯胎,听其响声而定;厚薄之处,响声各有不同,坯体厚处,声音混浊而笃实,坯体薄处,声音明朗而清亮,由于器型多种多样,品式不一,有的圆,有的方,有的多边,有的削边,有高有矮,有撇有收,弹指听音,是无处不到,无处不在。

Z:那听音的效果是怎样的?

B:据利坯师傅说,听弹指的声音,有的如琴弦嗡动后的切切丝音,有的象山涧落泉飘渺而下的潺潺浮声。把坯胎这样静弹细听,恰似在高山流水中寻觅知音。那种感觉,在不谙陶瓷内涵的人来说,是很难体验出来的。

Z:弹指听音,听胎质而知其厚薄,好象比你先前介绍的“走水验坯”的方法,还要来得实在,来得便利。

B:不管是“走水验坯”,还是“弹指听音”,这都是景德镇陶瓷工人在劳动实践中丰富经验的总结。在过去,瓷工中的子女读书后,大多都不习“儒业”,而是在“窑利”所夺。所以,弹指听音,绝不是简单的一托、一弹、一旋、一听那么容易。没有长年累月练就的特有尖巧指头,是不可能在轻薄的坯胎上弹出美妙的声音来,更无法知其奥妙。正如明代 事缪宗周在《咏 然亭》中所称赞的:“工人莫献天机巧,此器能输郡国材”。

Z:坯坊可算是劳动密集性,技术考量性最强的场所。

B   在窑场里、就有修匣装坯、加表满窑、挑紫烧窑、开窑装篮、调泥挛窑。这里的工序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技术性高。所谓“瓷器固须精造,陶成则全赖火候”。这就是关键所在。

Z  开窑后,就有专人看色选瓷,然后把需要釉上加彩的白胎选配好,再送到画坊去。据史料记载,明代成化官窑最具代表性的贡瓷珍品是以杯为最,你认为怎样?

B:这个观点,是晚明时期的陶瓷鉴赏家高濂首先提出来的。他对成化窑的葡萄靶杯、鸡缸杯、压手杯等五种杯式评价极高。在这个观点影响下,清初的《高江村集》更系统地评述了高士杯、曲把杯、方斗杯等十四种杯式。1977年台湾故宫博物院举办的“明成化瓷特展”,重点介绍了鸡缸杯、团龙杯等八种瓷杯。所以,考古界和史论界就有了成窑八大杯之说。其实呀,从景德镇御器厂遗址出土的成化贡瓷来看,杯类瓷品不下四十余种。

Z:那你能不能重点给我们介绍几种?

B:好哇。当今古玩家最推崇的是一种斗彩葡萄靶杯,这种杯式敞口浅孤腹,靶细高而外撇,杯外绕绘葡萄藤蔓。整个造型秀美而庄重。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明代宣德窑的靶杯最漂亮,待见到成化窑的这种靶杯,以高濂为首的鉴赏家称赞说:“成窑上品无过五彩葡萄敞口扁肚靶杯,式较宣(德)杯妙甚”。第二种是鸡缸杯,这种杯外面画花卉湖石,主饰是雄鸡引颈紧腹长啼,或傲然回顾小鸡,形象十分生动。万历年间,对这样的鸡缸杯已价值一百两白银,是明代最昂贵的瓷器。此外明代成化窑还有一种脱胎山杯,瓷壁上印划了五爪云龙,杯的厚度仅有0.6毫米,除去内外的釉层,瓷胎厚度才0.2毫米,其印花、利坯、施釉的诸般技术可谓鬼斧神工。被誉为景德镇成化窑的绝世珍品。

Z:釉下彩瓷一般是在坯坊里完成的。釉上彩绘是在画坊进行的,那彩绘的工序有哪些呢?

B:釉上彩绘的种类很多,有古彩、粉彩、墨彩、珐琅彩、红绿彩、浅绛彩、素三彩、金彩、广彩、新彩、矾红彩等等。但基本的工艺流程也是擂料挌色、起稿拍图、搓料画瓷、填色写款。然后是满炉烤花、汇色挑瓷,最后就茭草装桶,发运到各个地方去了。

Z   听您介绍,大致对七十二道工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具体的工艺内容还不是很清楚的。

B   要详细地一一介绍,我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好在省陶研所出品的这套《陶序图》系列彩盘不仅有青花勾描的图画,还配有相关的古文解释说明书,你一看就有很明白了。

Z   果然是图文并茂。我觉得这不仅揭示了景德镇制瓷奥秘,也雅俗共赏地普及了陶瓷知识、彰显了陶瓷文化。

B   对。其实普及陶瓷知识、彰显陶瓷文化早在古代就有不少学者做了这方面的努力。比如最早讲述景德镇制瓷史的有南宋蒋祈著的《陶记》;诠释陶瓷工艺的有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分析陶瓷工序的有明代温处叔的《陶制序》;这些都是以文字形式记录的。清代乾隆八年,玄烨皇帝对景德镇瓷器倍加赏识,也想了解制瓷的内中工序,就命唐英编撰《陶冶图》交由宫廷画师孙祜、周鲲、丁观鹏绘画。唐英按工艺顺序作了编排,并为每幅画的内容撰写了160字左右的说明文字。于当年四月奉呈乾隆御览并现场讲解。这就是第一幅图文并茂地介绍陶瓷工序的《陶冶图编次》。

Z  《陶冶图》介绍了哪些陶瓷工序的内容呢?

B   这幅编次图共二十幅,内容是:采石制泥、淘练泥土、练灰配釉、制造匣钵、圆器修模、圆器拉坯、琢器做坯、采取青料、拣选青料、印坯釉料、圆器青花、制画琢坯、蘸釉吹釉、旋坯挖足、成坯入窑、烧坯开窑、圆器洋彩、明炉暗炉、束草装桶、祀神酬愿。这幅画珍藏在清宫内廷,文字刊载于《景德镇陶录》。继而有邑人据此绘《陶成图》。这些都是现代人包括《陶序图》绘制的求证史料和借鉴图式。说实话,景德镇在近代有不少工艺师都曾试图用瓷绘形式全面地展示传统的陶瓷工艺流程,但是一来缺乏对工艺全面的了解,二来也受历史资料的影响,《陶冶图》描绘的工艺展示只取其主要的工工序而偏废其它的工序,这样难免有所缺憾,给后人留下了不必要的误区。《陶序图》在辑录史料基础上,又进行实地考察,广泛听取陶瓷业内人士的意见,几易其稿而成功地出品,应该说是填补了古史今谱中的一项空白。

Z    所以著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老先生闻讯后,也欣然作序:“抟埴陶埏多少事,一览彩盘尽可知”,表达了快慰之意。

B   景德镇陶瓷学院院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秦锡麟教授也评赞《陶序图》说:“以传统青花为彩饰的表现形式,着意对陶工劳作中的动态和情趣的刻划,在意境意韵上做到了‘相济有功’。而选择最典型的装饰形式去表现最现实的题材,则更体现了景德镇瓷绘最独特的艺术魅力,也彰扬了陶瓷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征。

Z   这话说得太好了。我认为,他概括了《陶序图》的创意深度和表现形式的立度。

B   事实证明,这也是《陶序图》之所以受到人们欢迎的成功之处。

--------------------------------------------------------------------------------------- 
  作者:曹新民、男、1950年出生于景德镇。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江西省陶瓷研究所《陶瓷研究》杂志编辑,河南中原陶瓷艺术馆特聘首席艺术顾问。景德镇著名陶瓷评论家。精通陶瓷工艺,专研美术理论,擅长评论鉴析,文风洒脱且多产。为中央及省市电视台撰写近百部陶瓷电视专题片,其中《景德镇陶瓷名人》和《话说陶瓷》等系列电视片凡响很大。曾荣获江西省对外宣传二等奖和景德镇市优秀报道员称号。

 本站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提供资源共享,以任何方式转载及引用本站内容,请通知本站,并在醒目位置注明出处!
 本站资源在任何第三方被公布或引用,但没有履行上述义务,本站将依法
《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追究侵权责任。

文章录入:李申盛    责任编辑:李申盛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广窑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紫砂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瓷都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珠山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月圆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海上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陶瓷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瓷窑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奇瓷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御窑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