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里的工艺集中在烧窑,烧窑的最终目的在于烧出好瓷器。围绕着这一目的,分满窑、烧窑、开窑三个过程,以及结算柴钱。
1 、满窑。准备工作:先要计算好本次窑的坯数是否充足,如果不够,佗坯工要到搭坯户家中动员多满坯或“镀响匣”,即小器匣钵先空烧一次,(装坯后再烧的称老匣)。搅拌好“贴挂窑”和封窑门的黄泥,在窑囱部位的“观音堂”满好窑砖坯。
满窑时,端匣钵要平稳,防止碰撞。坯内的灰尘要吹出来,匣钵重叠时,动作要轻,防止渣子落入坯内。同时,要贴好挂窑,即大器匣钵柱体之间,用匣屑调泥固定,使之不倒。此一工作还起着调节火路的作用。全窑工人都要根据把庄者确定的窑位排列好兜脚匣钵,不许排错位置。佗坯者在落里发坯时,要根 据窑位容纳的数量,做到不多不少。最后是“扑炉里”和砌结窑门。扑炉里是用 42块窑砖, 50只大器匣钵砌成火仓,上放铁栅。再用数把槎柴放铁栅上,以备点火用。窑门封好后,即点火开烧。
2 、烧窑。烧一次窑的时间是一天一夜,约 22至 24小时,一般是下午 4时点火,次日 4时歇火。烧一次窑没有绝对的时间,要视当时的季节气候,窑柴质量及其他因素。
开始烧窑为“溜火”,即每把柴慢慢地溜进去,然后逐渐加快。中间二次“清火”,一次在上半夜结束时,一次在下半夜结束时,封闭槎口,扒清余炭,让火下挫,以烧熟脚下瓷器。一天一夜的烧窑,工人分班进行,佗坯工领班烧上半夜和次天上午,加表工领班烧下半夜和次天下午。交换班时,要详细介绍情况,以便下班掌握火候。把庄工则是在适当的时候前来看火候,有问题,及时解决。
窑烧得不好,会出现三大事故。一是“爽”,即窑火升温不够,造成全窑瓷器不熟;二是“老”,即升温过度,瓷器流釉,特别是青花瓷,画面流淌不清。三是倒窑,有时数根,有时“牵骡子”,即全窑瓷器几乎全部倒塌粘在一起。事故因素很多,有气候原因,满窑时又没有采取防范措施,还有满窑不当,或是用了严重破损的匣钵;此外,窑挛得不好,或窑篷变形等等。
歇火后,用长钩拆除窑门,让其冷却。一般冷却一天两夜,第三天开窑。有时积坯多,急于再烧,只冷却一晚,第二天开窑。
3 、开窑。先开小器,后开大器。开小器时,收兜脚工到搭坯户家中“叫窑”,即通知开窑。开窑在窑门前两侧进行。剿表后,窑户家中的装坯工将匣钵传到窑外花凳上,窑户家中的管事工等人将瓷器取出,放入碗花篮,由挑担工挑走。开大器时,下手和打大槌二人坐在窑门前,登帐计数。在窑弄中,开完一路,打杂工清除一路的匣钵屑,收兜脚工将兜脚匣钵收集到窑墙边,下次备用。
4 、柴钱。即搭坯户付给烧窑户烧瓷费。标准是统一的,由烧窑户的行业组织“陶庆窑”制定。根据有二:一是窑柴市场价格的涨落,二是瓷业生意的兴旺与萧条。一般地说,涨的次数多,跌的次数很少。决定柴钱升降后,由陶庆窑总老板在酒楼当着各窑的管开窑簿先生面前宣布,一经宣布,一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小器柴钱以“担”为单位(四手匣钵为一担),以“七浅”匣钵为标准。匣钵品种多达数十种,有高有低,直径大小不一,丈量后根据实际占窑位的体积,用七浅匣钵换算。还有窑位有好差之分,好窑位贵,差窑位便宜。如“升窑面”共四路,价格一样,但满靠墙边和兜脚、重二的则打八折或九折。
大器是以瓷器数量为标准,没有烧熟的瓷器不收柴钱,重新再烧。收费高低,也根据窑位而定。“余堂”的单价最低,为“想里”的三折。中古是以小器深桶匣钵装烧喜字坛、油壶等的总称,亦按旧例为大器,这都是沿袭槎窑的规矩。另外,搭坯户与烧窑户要签订合同,至少要烧三次窑才能退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