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巢也称窑室,是烧制瓷器的建筑体,它设在窑屋正中央后侧,由窑弄、窑篷、窑囱、窑塝、窑床五部份组成。
窑弄 由于窑巢很长,很象景德镇的弄堂,故名。长约 17.36米,最高约 5.67米,最宽 4.56米,内空约 200立方米。考虑到烧制的瓷坯品种所需要的温度以及火路的走向,设计成半个蛋壳形状,中间部份比前部宽,前部比后部宽。
窑篷 即窑巢的外壳,全为拱形结构,分窑头、窑身、窑尾三段。其中窑身又分窑门、大肚、小肚、挂窑口四区;窑尾又分余堂、观音堂二区。全用专用窑砖直砌,技术要求高,由专业队伍—挛窑店工人砌结。上有四个火眼,用穿底大器匣钵镶嵌。头上一只叫分火眼,开始封闭,待烧红余堂时打开;窑身左右各有一眼,叫腰火眼,烧窑时打开,用于蒸发瓷坯汽水,所以也叫汽水眼,烧余堂时则封闭;尾部一只叫点火眼,待烧到快结束时,又用于看火,所以也叫看火眼。用于看火的还有窑门上方的两只井眼。投柴处叫槎口,下面为火膛。
窑塝 为了使窑篷在烧窑时发热膨胀而不变形,在两侧从头至尾加压窑砖,重量约在 45吨。
窑囱 在窑篷尾部,用窑砖眠砌,高度约 14.1米,还要视风力大小作调整,拉力太大容易倒窑,囱要矮一点,反之则要加高。囱顶靠窑篷一侧砌成尖形,叫纱帽尖。尾侧竖木梯,高度与囱相等。
窑床 又称窑岭上,高 2.5米,面积约 150平方米,是窑巢的依托物。窑巢外沿部份为长方形,在挛窑同时,外沿砌墙,中间填充砂石泥土,形成窑床(详见《挛窑店》)。这里还是工人吃饭洗澡的地方,在靠近窑囱处建一神龛,供奉窑神菩萨童宾,满窑时点香燃烛烧纸,祈求平安和全窑“凑脚青” ⑿ 。
窑位 是装有成坯的匣钵放置在窑弄里烧制的位置。数十只匣钵重叠成柱体叫一根,匣钵柱体横的连成一排叫一路。全窑满坯 52路,其中大器 35路,小器 17路,但不是严格规定,要视坯的种类多少而定。其次,还要根据季节变化,秋冬霜风大,容易倒窑,要满得紧凑一些,春天天气暖和,则满松些。
52 路位置各有专用名称,这是根据火力大小而定。如圆器脱胎、琢器粉定要满在“现火”“升窑面”“窝里”等部位,从 18路至“余堂”全部满大器,二白釉满前面,渣胎碗满后面。一根匣柱体,最下面一手叫“兜脚”,满容易烧熟的青釉瓷,第二手叫“重二”,满普通瓷,再上面叫“重三”“重四”“重五”,满细瓷。总之,各类窑位烧制各种瓷品,全窑温度得了充分的利用(详见《柴窑窑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