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从什么时候起开始采用精炼的钴土矿作为青料?
根据化学分析得知,景德镇明代早期的民窑青花,其锰钴比和铁钴比都比较高,与未经精炼的钴土矿接近。大约从明代中期起,民窑青花和官窑青花的锰钴比和铁钻比都有明显降低,与精炼过的钴土矿接近,说明景德镇最迟从明代中期起已开始采用精炼的钴土矿作为青料。钴土矿经过精炼以后,其钴含量明显提高而锰含量则明显降低,青花的色调更加青绿。
为什么回青不能单独使用而必须与石子青混合使用?
回青不能单独使用,必须和石子青混合使用。据历史文献记载:“回青淳,则色散而不收,石青多,则色沉而不亮。每两加石青一钱为之上青,四六分加,谓之中青,十分之一,谓之混水……中青用以设色(绘轮廓线),则笔路分明,上青用以混水(渲染轮廓内部)则颜色明亮”。回青的化学组成特点是低锰、低铁、低铝,在烧成时形成高温粘度比较低的玻璃相,容易流散,因此不能单调使用。国产钴土矿的化学组成特点是高锰、中铁,高铝,正好和回青相反。两者混合使用,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
为什么用进口料绘制的青花常有大量黑点存在?
用进口青料绘制的青花,包括唐青花、元青花以及永乐宣德时期的浓艳型青花画面上,常有很多随机分布的黑点存在,黑点的尺寸大多在1mm以下,在线条上特别明显,同一线条上可以见到许多大小不等的黑斑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明代中期以前的进口青料研磨得不够细,其中有较多粗颗粒存在之故。明代中期以后对青花色料的加工特别注意,就不再出现这种现象。
青料中的铁、锰含量对青花色调有什么影响?
青花料中的钴、铁、锰都是着色元素,青花的色调实际上是这三种元素的共同着色。其中钴的着色能力最强,只要引入0.1%,就能使釉着成蓝色,烧成气氛对它的影响较小。铁的着色能力中等,受气氛影响较大。某些进口青料含铁较多,对青花色调有较大影响,有时还会形成黑斑和黑点。锰的着色能力较弱,在还原气氛中被还原成Mn2+,在硅酸盐釉中基本无色,但在冷却过程中会受到二次氧化而成Mn3+或 Mn4+,使青花的色调青中略带淡紫红色。国产钴土矿锰含量很高,对釉色的影响较为明显。
青花的色调与哪些工艺因素有关?
青花的色调同色料的化学组成密切有关。不同产地和不同加工方法得到的色料,其化学组成相差很大,从而对青花的色调产生较大影响。除此以外,下列一些工艺因素也有一定的影响:(1)青花料中釉灰的用量——青花料中必须要配入一定量的釉灰才能使用。釉灰用量的多少对釉色有较大影响;(2)青花料的细度——清代青花料有专职研磨工在乳钵中磨细,一钵粗料有时要研磨一个多月才能使用,越细发色越好。明代中期以前浓艳型青花的画面上存在的大量黑点,可能是色料研磨得不够细造成的;(3)青花料的浓度——画师们在作画前,要根据画面要求,将青料用水或油调到适当浓度。如果色料很浓,烧成后的青花呈深蓝色;如果色料很淡,则呈淡蓝色;(4)运笔速度与方式——作画时运笔慢,色料厚,釉色就深;反之釉色就淡。运笔停留处的色料特别厚,往往形成黑斑; (5)烧成温度和气氛——实验证明,在1250℃烧成时,青花呈蓝到深蓝色。如烧成温度提高到1350℃,则呈蓝黑色。气氛对青花本身和釉的色调都有一定影响。
为什么青花不罩透明釉烧成后变成黑色?
青花如果不罩透明釉,烧成后会氧化成黑色的氧化钴。如果罩上透明釉,烧成时氧化钴溶于釉中,以离子形式将釉着成蓝色。
为什么有的青花黑斑有金属光泽而有的则没有?
一股说来,在青花色料浓厚处都会出现黑斑,那是由于铁或锰的局部富集所造成的。锰造成的黑斑没有银白色金属光泽;铁造成的黑斑有的有银白色金属光泽,有的则没有,这主要取决于黑斑处的氧化铁在冷却时的析晶情况。如果析出的晶体比较大,而且晶面大多平行于釉面,那金属光泽就较为明显,否则就不明显。
为什么元代和明代早期青花容易晕散,而清代青花不易晕散?
元代和明代早期的青花,其画面上的线条轮廓不分明,这种现象称为“晕散”。由于晕散,所以这一时期很少有五官、眉毛,头发很清晰的人物画。明代中后期和清代的青花很少发生晕散,所以人物画的须眉清楚。所谓“晕散”,用科学的语言来说,就是色料从着色区向非着色区扩散。研究结果表明,扩散程度主要同色料的配方和反应层上钙长石晶体的发育程度有关,一般说来,色料中加入较多的助熔剂有利于发色。在元代和明代早期,当青花的制作工艺还不太成熟的时候,必须这样做才能够提高成品率。显微结构研究的结果表明这种假设是对的。本页图11.6显示元青花晕散区的断面显微结构。此图表明,元青花反应层上钙长石晶体发育得特别好,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元青花色料中含有较多的钙,使反应层附近釉的高温粘度降低,流动性提高,因而有利于色料从着色区向非着色区扩散,造成晕散现象。反应层上钙长石晶体的蓬勃生长也产生同样的效果。图11.7显示嘉靖青花的断面显微结构。此图表明,嘉靖青花反应层上钙长石晶体的发育程度远不如元青花好,说明嘉靖青花色料中的钙含量较低,反应层附近釉的高温粘度较高,流动性差,因而不利于色料的扩散,没有造成晕散现象。另外,青料中铁含量的高低对晕散现象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影响。元代和明代早期的青花色料,其铁含量明显高于清代,在还原烧成条件下形成的FeO有一定助熔作用,会降低色料的熔融温度,促进“晕散’现象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