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亭 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资讯,本文刊载于《博览陶瓷》本刊特约撰稿人彦森/文:史载,从1 924年至1949年不完全统计,景德镇有柴窑1 1 2座。有了柴窑,在经济和技术上就能成为垄断瓷器命脉的主宰。富家窑没有排名1 1 2 座柴窑中,为什么榜上无名?因为宫家窑消失得太快太早,虽有过短崭的辉煌,但它仅是一颗稍纵即逝的流星,在年长的老辈人脑海里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富家窑位于景德镇城区的刘家弄,上世纪20年代就破产倒闭。富家窑业主曹氏,在光绪十六年,还是9岁的他,告别寡母离开家乡都昌芦溪乡,一路啼哭跟随族人来到景德镇。此人先到槎窑后到柴窑学徒。近30年的苦熬磨砺,终于成为拥有一座柴窑两座坯房的大中窑户。由于在后来的生产管理中,不尊重科学技术,不注重管理,用人失误,一发不可收拾地走向绝境。1924年,富家窑宣布破产倒闭。窑主曹某变卖柴窑坯房和一些生产工具还抵债不够,只好在人行道上摆上小地摊,卖点香烛、草纸为生。1941年,曹某携妻子回到阔别40余载的老家都昌乡下务农。
提到富家窑,知情的老者以及曹氏后人不胜感慨叹惜。他们说,富家窑业主曹氏为人忠厚老实,甚至可说胆小怯懦,任其一位远房亲戚摆布,仰人鼻息而生存。这个远房亲戚有点来头,利用手中的一点小权势,操纵制约富家窑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为了提高出窑率,牟求高额利润,任意将窑身拉长,严重违背科学原理。镇上的柴窑,历史悠久,窑身的结构是数百年瓷业工人的经验积累。在改窑时,有不少老窑工提出质疑和劝阻,理由是,窑弄太长,火势难已蔓延到窑尾,后面的瓷器会烧嫩;硬性加强火势,如过急过猛,火头会迅速从烟囱里窜出。而前面的匣钵会软化而支撑不住,容易倒窑(匣钵倒塌),合理而诚恳的建议没有被采纳。从改窑弄起,教训接踵而来,不是倒窑(倒一路或几路匣钵),就是烧出来的瓷器太次,可说是“青货”没有, “色货”少见, “脚货”普遍。青、色、脚货相当于现在的一级、二级、等外瓷。
富家窑在用人方面也存在很大过错,柴窑把桩师傅原是槎窑把桩师傅。柴窑和槎窑的把桩在技术上有很大差异,业主曹某在槎窑和柴窑干过多年,深知这个浅显的道理,但由于是那个有权势的亲戚推荐而来,不得不屈从。
惨淡经营的富家窑由于经常倒窑,开始举债维持残局。原材料只要便宜一概收下。坯房用的南墩、釉果、高梁和窑具匣钵都是烧瓷的重要原材料,而富家窑业主尽捡便宜的购进,从而导致了恶性循环。
科学技术哪能愚弄?产品质量哪能掺假?这样的怪窑,这样的原材料,这样的把桩师傅,富家窑想烧好瓷简直是天方夜谭。
1924年,富家窑在一次烧炼中,全窑倒塌,满窑破匣、瓷片、瓷坨。创造了当时窑业界一大奇观(全窑倒的情况罕见)。这满窑瓷器绝大部分是富家窑自己坯房生产的,一切损失由自家负担,奄奄一息的富家窑终于走到了尽头。
富家窑的破产倒闭既有社会原因、外界原因,更有不可推卸的自身原因。一个二十世纪20年代的私有生产厂家犯下了一个低级让人不敢相信的错误,这就是对生产管理和生产技术的无视和淡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