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在2011年6月1日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前夕,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屈胜瑞、省文化厅副厅长王晓庆等一行人,来到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考察组认为,古窑民俗博览区生产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绩突出,具有典型意义,将推荐给全国各地来参观学习。
非物遗生产性保护规范完整
为了集中保护、传承、展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的传统手工制瓷技艺,古窑基地完整地保护了一座清代柴窑,12座原料、成型、彩绘的古代作坊;请来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和他们的学徒们在这里以传统手工技艺从事瓷器生产。这些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成为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典范。
近几年,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背景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古窑基地开展了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工作。
2006年,古窑基地申报的“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被批准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炎生、陈圣发、余云山、曹开永被批准公布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另外还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7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6名。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总结景德镇手工制瓷:“共计一杯之功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基地在古代作坊和窑场较 完整地组织了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生产,在生产岗位上的工人主要是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他们的学徒。
2009年6月3日,基地在《瓷都文化报》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之路”专版。
2010年6月12日,全国文化遗产日,古窑基地承办了“中国—— —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高层论坛”,论坛上发表演讲的专家、学者有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专家们论述的重要内容之一。
非物遗生产性保护原生本真
除了完善基础性保护、开展宣传理论学习工作外,基地还在实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坚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生产场地是古代作坊和古代窑场,使用传统的原材料和传统的工具设备,坚持了“原生态”的全手工制作。以传统柴窑烧炼为核心技术,生产制品是有效保护的见证。
2009年10月,清代镇窑成功复烧,荣获“最大的柴烧瓷窑”吉尼斯世界纪录。离开真正传统柴窑的烧炼生产,谈不上对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保护的完整性和本真性。所以,古窑基地2009年清代镇窑的复烧和2010年明代葫芦窑的复烧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反响。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以及全国主流网络媒体等几十家媒体的记者采访报道。其中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先后报道了3次。2010年6月12日《新闻联播》报道全国文化遗产日活动,把明代葫芦窑复烧列入其中。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以《复活的葫芦窑》为题拍摄制作了上下集纪录片,在今年4月5日、6日连续播出。2009年古窑基地参加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荣获金奖。
基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性、本真性的生产性保护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表现在两个方面。基地作为景区的文化内涵更丰富、更生动,游客明显增多,门票收入大幅增长。同时,陶瓷销售也有同步增长,传统手工技艺制作,柴窑烧制的产品世界瞩目和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