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扶摇巷西南接周家巷,东北至交通巷。长230米,宽3米,石板路。
【史记】
据《乐平地名志》记载,扶摇巷因清光绪年间建有一座名曰“扶摇居”的宅院而得名。文革中改红卫巷,1980年恢复原名。
傍晚时分的“扶摇巷”,在阴霾天气的映衬下,似乎刚刚苏醒,显得异常沉寂。伴随着过往小贩偶尔发出的清亮叫喊,以及锅碗瓢盆的声音,心就仿佛归于宁静,思绪便自然地和着这一氛围,行走于苍凉之中。
据乐平有关资料记载,扶摇巷因在清光绪年间建有一座名曰“扶摇居”的宅院而得名。这座宅院颇有意蕴,据坊间所言,是当年一开酒坊的寡妇为了使自己的子女读书应试扶摇直上所建。
独特的人文魅力,令人顿感悠远与厚重。
若坊间所言能经得起历史检验,那么,这条普通的小巷则平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
不知是秋的不舍还是冬的隐性,那天,我徜徉在狭长的扶摇巷,似乎领略不到春的盎然,相反只是秋的素净和冬的萧瑟。可能因为最近读了现代诗人戴望舒的《雨巷》,内心深处难以摆脱“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情感。
虽然离闹市只有几百米之遥,但扶摇巷却像是一座清波不摇的水井,沉寂而又淡定。清一色的灰砖,在光天化日下裸露着身躯,锈迹斑斑的电线在众目睽睽中纠缠,零星的几扇小窗上贴着报纸,看上去虽然显得有些不和谐,但却很自然,遮遮掩掩中透露出一抹熟稔,不难理解,那是家的味道。
巷口那对老人似乎习惯了黄昏时段出门,偶尔的喋喋不休;偶尔的轻言细语,在他们缓慢的脚步声中由远及近,由近及远……他们满头的银丝,苍老的容颜,素净的衣衫显得是那么祥和,看上去极是舒坦。一如小巷给我的感觉:薄凉也柔和,清静又深邃。
“这一带都是老房子,拍它做什么?是不是要拆迁?”见我举起相机,两位老人瞬间神色紧张起来。两位老人告诉我,目前,小巷里的居民最担心的是老房子拆迁,不仅因为经济拮据买不起房,更主要的是他们习惯了小巷里那种冷清而又淡定的生活,对小巷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
夜幕降临之时,是小巷一天中最为热闹的时段,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聚集在一起,开心地聊着天,似乎外面的一切都与他们无关。
这场景,以及两位老人所言,让我真切地体会到,巷道生活,最怕的是人情味的疏散。
小巷居民也许并没意识到老房子的可贵,但他们却知道有关小巷的历史是值得书写的。“扶摇巷是有故事的。”谈及扶摇巷的来历,两位老人与我一下子拉近了距离。
据他们透露,早在清光绪年间,小巷里住着一名寡妇,这名寡妇头脑精明,善于经商,针对乐平人爱喝谷酒的习惯,在小巷里常年开一家酒坊。寡妇虽然做着生意,但“儒家意识”强烈,平日里忙里忙外,焦头烂额,还要督促儿女们专心读书。寡妇很有钱,儿女们读书,不仅将执教的先生请到家里,而且,为使子儿女们应试能够扶摇直上,还特意在小巷里花巨资建造了一座宅院,命名为“扶摇居”,而小巷也随其名。扶摇居的意蕴虽然深刻,也饱含着一种憧憬与希冀,但寡妇最终赢得的是遗憾,几个儿女结果都没有考上秀才或举子。然而,寡妇并不气馁,她同样希望其他孩童读书应试扶摇直上。
于是,后来她便将自己亲手建造的“扶摇居”无偿捐给了公众,成为周家巷一带孩童学习“人之初,性本善”的私塾“园地”。
如今,让人兴叹的是,“扶摇居”在人们心中还只是个空洞的概念。也许是思想中有了那么一种意识形态,包括两位老人在内的所有小巷居民,都一致认为巷中一栋老房子可能就是寡妇当年建造的“扶摇居”。
虽然天色渐渐向晚,但为了寻觅“扶摇居”的踪迹,我跟随小巷居民来到小巷中端,借着小巷明亮的路灯,我清晰地看到,这是一栋没人居住尽显沧桑破败的老屋,门楣上虽然刻写着三个草体字,但看不大了然,不过可以肯定不是“扶摇居”三个字。
“扶摇巷”因“扶摇居”而得名。
由此可见,城市中每一个老地名都有自己的故事,并且举足轻重。城市地名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历史气息,失去了它们就等于斩断了城市历史的某一段链条。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也是有生命的,因此,城市每一街每一巷的名称都有着丰富和深刻的含意。比如北京沙滩与“五四运动”,沈阳的柳条湖与“九一八事变”。
一个地方有了地名才算是真正地诞生,此前只是人的一种自然和原始的聚落,此后,这些城市发生的一切一切,包括它的成败荣辱和曲折坎坷,全都无形地积淀在这看似只有几个字的地名里。
记得在杭州务工时,有人说杭州的151路电车要经过沈塘桥、米市巷、仓基、卖鱼桥、哑巴弄、拱宸桥等站点,这些全是烙印着历史的地名;而有的人对这些地名却不以为然,认为“卖鱼桥”土气,“仓基”别扭,“哑巴”难听。懂得历史的人都知道,杭州是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古时在卖鱼桥一带有许多依河而建的码头和仓库,用于酒运和货运。朱自清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说“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城门文化的链条总是十分迂回曲折地穿过所有的文明坐标,而地名则是这个链条上的“结”。
城市可读,是因为有了地名这部编年史,直观地展现其文化传承、文脉延续和文明进程。
如今,随着城市化建设,很多城市的老地名都已消失或被更改,成为历史文化学者们心中的“痛”。很庆幸乐平在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不仅完整保留了一些古街古巷,而且古街古巷最原始的命名也在“文革”后得以恢复。
但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城市地名背后的故事更为重要,如果只是一个地名,无疑是空洞的。同时,那些代表地名的标志性古建筑也不可遭遇“流产”,否则就失去了原真性。扶摇巷里的“扶摇居”定然是有故事的,可惜这故事并没被收录到相关史料中,我找过很多有关乐平的史料,结果只在《乐平地名志》中看到简单的一句—— —“扶摇居”是清光绪年间建造的一座宅院。对于“扶摇居”的故事,坊间虽然流传着一个版本,但真实性应该还有待于考究,包括它的旧址究竟是不是还存在。
城市地名的价值与意义是值得肯定的,建设者们应当认真地从文化学、地名学的角度挖掘、整理、揭示地名的来历和内涵,让地名以及地名背后的故事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