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亭 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资讯:景德镇从汉代冶陶至今,窑火生生不息,不但烧造出美轮美奂的陶瓷精品,更创造出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今天的景德镇不仅要打造出“经济重镇,旅游城市,特色瓷都”,而且还要注重“历史的挖掘、文化的弘扬和人文的传承”。可以说,今日瓷都不仅产业发达,而且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历史的积淀愈见深厚。
上海的田子坊,本是一条破旧的里弄,但随着上世纪末改造后摇身一变成了艺术坊,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前往。在景德镇市莲社北路中华陶瓷一条街上,有扇门楼赫然雕刻着“红店街”,走进街内,虽然还有建筑施工人员在忙碌地工作着,但是一条古色古香古韵味的、将传统工艺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的里弄文化街已初具规模。
这条商业街为何称为“红店街”?它有着怎样的一段过去?“红店街”将来会给景德镇带来什么?
《瓷器》记者 朱袁成 文/图
以红为贵
如果你走到景德商厦的西北面,就能看到一大片区域在改建和装修。临近莲社路的路口竖立起一座石碑坊,上写着“红店街”三个字,这是市委、市政府根据有关部门的计划、专业学者的建议和市民们的强烈要求,新开发的一个集艺术品交流和历史遗迹的利用及人文发掘和旅游资源整合,着重向民众和游客展示古代景德镇瓷上彩绘的工艺和人文历史,是对古窑、御窑、民窑的有效补充。
景德镇对陶瓷生产主要过程中三类操作者分别有不同的称谓,泥胎制作的叫“坯坊佬”、瓷器烧造的叫“窑里佬”,而釉上彩绘的叫“红店佬”。不过说到这里,倒有个疑问,为什么彩绘叫“画红”?工作场所叫“红店”?这其中有什么讲究和原委吗?
红店,是景德镇特有的本土陶瓷文化,它源于元代,萌于明代,巅峰于清代。而红店其实就是釉上装饰,粉彩作为釉上装饰中的一种,更是红店的精髓所在。画瓷工称之为“红店佬”,画瓷称之为“画红”。珠山八友就是红店的代表人物。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红店”的定义。红店是肇始于明代万历年间,以釉上彩绘为专业的家庭式作坊。为什么这么说昵?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编著的《醒世恒言》第三十四章回里,讲的是发生在景德镇“一文钱小隙造奇冤”的市井话本的故事。文中说:“话说江西饶州府浮梁县,有景德镇,是个马(码)头去处。镇上百姓,都以烧造磁器为业,四方商贾,都来载往苏杭各处贩卖,尽有利息。就中单表一人,叫做邱乙大,是窑户一个做户。浑家杨氏,善能描画。乙大做就磁器,就是浑家描画花草人物,两口俱不吃空,住在一个里巷里,开一邱记红店,尽可度日有余。”
从史料上可以获悉,冯梦龙是明代江苏吴县人,曾任寿宁知县。历经万历、天启、崇祯朝代和清代顺治。其《醒世恒言》成书于天启七年,即公元1627年。文中首现“红店”二字,可见景德镇红店已成规模。所以认为红店是创始于万历至天启年间的民营作坊,这是其一。第二,为什么叫“红店”?“红店”在明朝之前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原因有三,一是《辍耕录》说的,元代“国朝尚白,以白为吉”。这是蒙古人的民族审美观。二是元代瓷器是釉下青花和刻划、色釉瓷,没有釉上装饰的瓷器。三是由于元代建立的“浮梁瓷局”采取的是“工奴制”,陶人窑工都没有人身自由,不可能有彩绘自主的个人作坊出现。而明朝是汉人朱元璋开国的,他首先是恢复汉制。汉人则以红为吉,视为吉祥、兴旺、喜庆的色彩,其建立的国号不也以“洪”谐“红”为洪武吗。这实质上不仅代表了汉族人的审美意识,而且实际上,从明代开始,景德镇创烧了不少以铜红釉为主的“祭红”、“霁红”、“积红”等多品种的红釉瓷。尤其是明代成化年间兴起的“五彩”瓷把釉下青花与釉上红彩相结合的装饰技法,更突出了代“以红为贵”的权贵之色。所以我说红店兴于明代万历年间是有史实为根据的。“以红为贵”的确是汉族人最喜欢的吉祥色,那对“红店”、“画红”,甚至是画工常用来烤花用的“红炉”的理解,也就顺理成章了。
画红
如果说红店人以图案的纹饰寄寓了自己的境遇,那更多的红店人却以另一种物化的形式表明自己的价值观。曾在红店街的照壁上看到一个仿铜钱纹的大造型,上下左右镌刻了四个字,是“隹、五、矢、疋”。这四个字都借用了铜钱中间的方孔,连起来就是“唯吾知足”四个字。这不正体现了他们对金钱“唯吾知足”的价值观和豁达明世的生活理念吗。
过去红店一般来说,分为三个档次,常规的叫“X记”,一般接受小批量的加工,多属仿古瓷;新式红店则有堂轩名,这个问题我们前面讲过了,规模约莫要大点;第三种叫“瓷庄”,多采用前店后坊式布局,雇佣的画师和工人都比较多,像“丽泽轩”、“大中华”这样的瓷庄,民国时期都很有影响。
景德镇的许多老前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打赤膊的是窑里佬,打赤脚的是坯坊佬,穿白杭纺长衫的是红店佬。”红店画师因技术要求较高,工资收入比一般窑场、坯场的人稍高,因此,对衣着也就比较讲究。比如说在夏季,窑场上的工人一般是头上缠白土布汗巾,上身打赤膊,下身穿紫花土布裤,赤脚草鞋;坯坊佬则是一身土布褂,赤脚或者布鞋,从头到脚沾满了雪白的坯粉;唯有红店佬,离开了画桌,便打扮得整齐,衣冠楚楚,一副斯文的模样。据说,红店佬大多有夜间为提神而吸食鸦片的习惯,他们的家眷一般都不在镇上,所以有时候便到风月场中去寻欢作乐,以解寂寞之苦。这样一来,他们赚得多,也花得快,一方要有节余养家糊口,另一方面又要穿着入时,有的只好按冷暖季节,各留一两件像样的、能作客的衣服。夏季一身白杭纺褂裤,秋季一件丝毛哔叽长褂。穿脏了的“礼服”就在傍晚时分洗好,夜里工作时就放到红炉旁去烤干,第二天照穿不误。
红店画红的人,白天都不工作,而习惯于打夜。红店佬同坯坊佬、窑里佬不同,他们不像后者那样是体力劳动者,他们要在瓷器上运笔作画或复制仿古瓷,所以他们是脑力劳动的手工艺人。之所以习惯于夜间作业,一是因为夜间清静,少有人打扰,便于他们构思和创作;二是红店里有一些有名气的画家,比较保守,也怕自己的新画面、新技法被人窥视,所以常在深夜操作,然后用煤油灯熏黑画面,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那么,学徒在红店的待遇是怎样的?这里又提出了疑问。所谓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学徒向来是“学三年、帮三年,身上无有半文钱”。由于红店是以釉上彩绘为业的作坊,师徒关系也就是师生关系。
新式红店
红店的产生和发展,在明清二代,基本上是随着官窑的需要而衍生的。他们为官窑加工彩绘瓷器,就是严禁私下复制生产,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红店的业务范围也受到了限制。辛亥革命爆发后,随着作为清王朝象征皇权的御窑厂关门,红店的规模和业务范围反而得到了空前的扩张。这是因为原属官窑的陶瓷彩绘工匠也纷纷开起了红店,生产、复制明清贡瓷的仿古瓷。这就是史料中称之为“旧式红店”。
既有“旧式红店”,必定也有“新式红店”了?民国时期有个叫向焯的在《景德镇陶业纪事》中,有这么一段记述:“红店为完成瓷器之工场,镇中不下四五百家,名为红店。初无工场形式,不过一家工业而已。镇上居民,但便粗谙彩绘,购入白胎,数十元即可工作,而阖家之人,皆可以是为业,或乳拌、或填彩,妇孺老幼,各可尽其一部分之力焉。所制瓷器,或琢或圆,或小古、或佛像,各占其数与士不广同。所雇彩工,多属匠派,艺术初无可观。”其后又说:“镇中红店多属旧派,近有瓷业公司,及新式红店数家,从事改良,花样新奇,成绩昭著。至于旧点则有数十年前之花色,至今如故者。此等店居,尚属多数。”
看来还是旧式红店多,而新式红店少。
“原生态”制瓷一条街
“红店街”项目,就是要打造一条前店后厂的粉彩瓷“原生态”制瓷一条街。其意义在于保护、传承、挖掘粉彩瓷和其它彩类瓷传统技艺方法的最好途径,在于开辟景德镇特色粉彩瓷“原生态”生产流程与旅游相结合市场的需要。其实红店在解放前分散在市区很多弄堂街面上,比较集中的地方,是麻石下弄一条南北走向、与昌江平行的街市。这里瓷器琳琅满目,会馆、瓷行、红店大都集中在此,是当年景德镇陶瓷产品集中和出售的街市,现在被人们称为“老瓷器街”,而“新瓷器街”就在红店街坐落的莲社北路,她从陶瓷大世界起至道路两侧,画室、工作室、陶瓷馆藏、陶瓷专业媒体杂志网站、陶瓷文化旅游、装修豪华的经营店面、大师们的上乘佳作一应俱全。她把陶瓷文化、历史馆藏、信息资源、现代陶艺集于一街,红店街又为其增辉添色,的确无愧于中华陶瓷第一街的美称。
人们所说的老瓷器街已经成为历史,新瓷器街正显示出中华陶瓷第一街的独特魅力。建设中的红店街,按照项目规划,还将有二期、三期的开发建设,全部竣工后,总经营面积达到6000平方米,租赁户增至66家,年产值3000万元,就业岗位可达到700个,填补了景德镇没有制瓷古街的空白,恢复了古瓷器的历史风貌。她与老瓷器街或新瓷器街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在陶瓷生产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而后者则是市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她在古老的红店里,演绎着粉彩陶瓷艺术的新篇章,折射出老瓷器街的光辉,而又以厚重的陶瓷历史文化,衬托出中华陶瓷第一街现代陶艺的气息。从事陶瓷精品贸易这一行多年的芦亮就非常看好红店街,他认为红店街的打造带动了周边各行各业的发展,许多曾从事服装销售的商铺都纷纷转型瞄准陶瓷。这就是红店街透射出的陶瓷文化潜能,他相信不久的将来,红店街势必会成为中高档陶瓷的集中贸易区。
景德镇的田子坊
粉彩瓷是艺术瓷厂的当家产品、是瓷中瑰宝,曾为景德镇陶瓷争得了不少殊荣。该厂始建于1958年9月,主要生产中、高级粉彩陈设瓷,产品销往东南亚和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粉彩瓷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它源起于康熙,精于雍正,盛于乾隆,有300年的历史。粉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摄氏600度-900度烘烤而成。粉彩瓷也是釉上装饰的一种形式,素以其线条纤细、色彩丰富、粉润柔和、光泽莹亮和秀美娇艳的最大特色而风靡于世。而如今打造的红店街,就是历史地再现画工们手工画红以及前店后厂的场景。
景德镇市是我省的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比重大,尤其是陶瓷企业困难时间长,困难程度深,一度成为困扰景德镇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去年以来,在这些老陶瓷企业基本完成国企改革任务后,景德镇市充分利用传统陶瓷产业文化优势和陶瓷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实现由制造业向创意陶瓷经济、知识经济的转型。
如今,创意陶瓷已经让景德镇的老陶瓷企业焕发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越来越多的陶瓷文化创意基地依托老厂区,在经历了历史性的困难之后,又凤凰涅槃般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信步散落在厂区内各个作坊和经销店,你会看到歪瓜裂枣的杯子、抽象夸张的陶艺作品和手工制作的陶瓷小饰品,一件件作品荡涤着人们固有的想像力。
建国瓷厂与景德镇浩瀚创意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打造陶瓷工业遗产文化旅游项目——“御窑长廊”,一期投资600万元的改造工程正在实施。曙光瓷厂大力建设景德镇市陶瓷创业就业孵化基地。该基地前期注入资金135万元,通过半年的改造,优化了环境,提升了形象,实现了落户经营实体138家,从业人员1600多人,年产值过亿元首期建设目标。艺术瓷厂精心打造的集陶瓷旅游、制瓷体验、休闲购物为一体的传统粉彩瓷生产前店后坊式“红店街”项目一期工程即将竣工。光明瓷厂、宇宙瓷厂、为民瓷厂、华风瓷厂等都在利用现有资产,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全面建设陶艺家工作室,积极打造陶瓷文化聚集区,为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红店街”以景德镇独一无二的粉彩瓷为主打,秉承与发扬传统工艺的宗旨,抛开现代化设备,更加注重产品的做工,这里的陶瓷均为人工手绘,产品样式十分齐全。不同于其它瓷器商铺,“红店街”最鲜明的特色是“前店后厂”,加工类产业链很完整,从拉坯、手绘、设色、烧炉到包装销售一应俱全,既有卖瓷器的地方又有做瓷器的地方。
具有明清青砖灰瓦“窑派建筑”风格的“红店街”结合了本地的里弄文化,重现了明末清初时期的面貌。“红店街”不仅能发展景德镇的粉彩陶瓷艺术,也为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旅游增添了一个新的亮点,今后,“红店街”将成为景德镇的田子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