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40年代,我住在广州诗书路的一条小巷内,经常透过大门上的“趟栊”,见到一些小商贩、收买佬、修理师傅挑担沿街叫喊如同唱歌,边喊边兜揽生意。收买佬唱的是“收买烂铜烂铁”,通坑渠佬唱的是“通坑渠,整厕所、化粪池”,还有一种行头不多(只有一个小木箱和一个小凳子),唱着“补瓷器、瓷碗、瓷碟”,这
就是补瓷器的师傅了。
那时候家庭都比较注意节约,一些裂了或破了的名贵瓷花瓶或瓷碗碟,都会请补瓷师傅补好再用。当时不到10岁的我,对补瓷器手艺印象特别深,原因是一种好奇心。无论是邻居,还是我家大人请补瓷器的师傅来,我都会认真细看补瓷器手艺操作,所以,至今隐约还记得补瓷器的全过程。我觉得与其说是补瓷器,不如说他们是“钉缝瓷器”(见上图)更合适。
补瓷器的过程第一步,由师傅判断能不能补。只有裂纹的瓷器是一定能补的,如果打破了、破碎了,就不能补。能补的,师傅也要检查裂件是否齐全,因为碎后的瓷片拼接起来如果仍有缝隙的话,仍可能漏水,就没有补的价值了。工具主要有一把手拉钻、一些小铜铆钉和一把小铜锤子。那手拉钻其实非常简单,由两根相互垂直的木杆构成,上下向的直杆是钻杆,杆的下端装有一个细小的钻头,水平杆是拉杆,通过一条细绳绕住钻杆,左右一拉,钻杆就旋转(以前的木匠也经常使用这种类似的拉杆钻)。铜铆钉与我们现在常用的订书钉相似,不过铆钉身呈扁菱形。补时用手拉钻在裂纹或拼接缝的两侧,按铆钉钉间的距离钻两个小孔,手艺高超之一就在于钻的小孔绝对不能穿透瓷片。然后,镶上铆钉,用小铜锤轻轻铆紧铆钉,这手艺高超之二是小铜锤既要能铆紧铆钉,又不能因用力过猛敲碎了瓷器。当沿着整条裂缝或接缝一定的距离(约5-10毫米左右)都铆上铆钉后,这条裂缝或接缝就补好了。瓷器整个补好后,如果是花瓶、盛饭菜的碗碟,还要用水试试漏不漏,有漏水现象就继续铆紧铆钉,直至不漏为止。
随着各种新型黏合剂的出现,要补瓷器的人少了,这个行当,自上世纪50年代初就逐渐式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