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弄
地理
邓家弄是典型的以籍贯姓氏命名的里弄。明朝年间,有邓姓家族聚居于此,该弄的名称即因此得来。
明清两朝,邓家均以烧造质优价高的瓷器而著称,其家族的兴盛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后终敌不过历史的变迁,其生意在战火纷飞中一落千丈,解放后邓家先是将自家产业与政府“公私合营”,而后逐步退出了陶瓷的经营。
据《景德镇市地名志}记载,邓家弄东至赛跑坦4号,折向北至珠山中路南侧。长200米,宽2米,水泥路面。
位于珠山中路的良贸宾馆右侧,有一条狭长的过道通向赛跑坦。进入赛跑坦再前进一小段路,便来到了邓家弄。弄内的建筑仍保持着老镇风貌,绝大多数窑砖堆砌的民居未被当地人改建。但也有老房子因年久失修或其他什么原因,只在原址上留下一堆无人过问的残垣断壁。
本报记者王勇/文 杨勇/图
邓老板:不好的瓷器全砸掉故事
遭遇价格战
讲述这个故事的入是70多岁的邓连如,据说是故事主人公的直系子孙。
其实邓连如所说的故事,很多景德镇人都曾听说,即窑户老板“晒宝”斗富的故事,它便是“晒宝坦”(即如今的“赛跑坦”)地名的由来。但与我们以前所听到的版本略有不同,邓连如称斗富的窑户并非是“晒宝坦”的居民,而是住在邓家弄的人,也就是他的先徂。
当时邓家弄尚未被命名,弄内居住着邓,张、李这三家窑户老板,每家都有自己的坯房和窑房,做出的瓷器都是自产自销。其中邓家走的是“高端路线”,严把瓷±、釉料等制瓷原料的进货关,而且对产品的烧制环节监管严格,因此生产出的瓷器质最超过了张、李两家。
邓家认为自家的产品质量过硬、生产成本高,那价格自然就要卖得比其他人贵,而的确有不少人也青睐邓家瓷那晶莹润泽的特点,纷纷前宋求购。张、李两家看着有点心埋不平衡,于是私下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商量着以低价倾销的方式,把邓家给“挤”出陶瓷业。
“张李联军”不惜降低产品质量,极力压缩生产成本,并抱着短期内“赔钱也要卖”的不正当商业竞争目的,把瓷器的价格压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贪图便宜的人们迅速抛弃了邓家,转而购买张李两家的瓷器。
不过被抢走生意的邓家似乎并不急,仍让工人们像以前一样日以继夜地生产,而且也丝毫没见其有加入“价格战”的意思,别人要来买瓷器还是坚持原价。如果有入说张家或李家的瓷器比邓家的价格更低时,当家的邓老板便会微微一笑:“一分钱一分货,从性价比上来说.我们的瓷器可是最佳选择!”
一眨眼就过去了4个多月,“张李联军”为打价格战赔了不少银子,但看邓老板依然每天准时到作坊去监工,平时依旧笑眯眯地和周围的人聊天扯闲话,丝毫没有生意受到影响的迹象,不禁有些发急:低价倾销可是损人不利己的事,时间长了咱可耗不起啊。
于是张家派商业间谍到邓家的作坊里搜集竞争对手的情报,作坊里一位小伙计不虞有诈,将邓老板说给工人们的原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对方:“邓公(邓老板)说人家的瓷器卖价低不打紧,因为他有自己的销售渠道,生产多少就能卖多少。”最后小伙计还对张家的探子说:“昨天邓公还说自己赚的钱多得发了霉,过两天要拿出来晒太阳。”
“邓老板要‘晒宝’了!”这个消息马上传遍了小镇,两天后邓家被赶来的人们围了个水泄不通。
一晒二摔震四方
当邓老板走出大门时,喧闹的人群立即变得鸦雀无声,在他的指挥下,两名下人抬着一只大木箱来到离邓家不远的一块空地上,并在地面上捕开了两张大篾席。邓老板慢条斯理地用钥匙把木箱打开,吩咐下人们小心地将箱内的翡翠手镯、祖母绿以及银锭等物品,全部摊放在篾席上。
正当人们看得眼睛发直的时候,邓老板微笑着向周围的看客们作揖说:“咱老邓做生意从来都是童叟无欺,烧出的瓷器绝对部是一等一的上品货,因此虽然卖价比那些倒窑货色要贵,但承蒙;懂行的买家抬爱,老邓家的瓷器那是烧出一件就能卖一件。”张家和李家的窑老板也挤在人群中瞧热闹,被邓老板这一番话说得那是又嫉又恨。
这时邓老板将笑容一敛,沉声说道:“咱做生意只图混口饭吃,绝不敢有了点银子就在大伙面前穷显摆。明着说吧,邓某今天‘晒宝’只是个幌子,目的是想清各位老少爷们帮邓家一个贮。”接着他把手一挥。马上有人将两大车瓷器推上前来,邓老板用手一指:“前几天窑里的把桩师傅没掌握好火候,烧出了一窑废瓷,今天咱当大家的面把这些劣货全砸了。希望在座的各位以后帮老邓我盯着点,只要发现从邓家卖出一件劣瓷,请及时转告给我,邓某人必有重谢!”
随着邓老板一声今下,工人将瓷器一件件拿起,狠狠地向地上摔去。中途有人劝说道:“邓公啊。这些瓷器看上去似乎没什么毛病啊,这么摔掉太可惜了,不如折价卖掉算了。”邓老板摆摆手说:“咱可不能为了这点蝇头小利,把老邓家的招牌给毁罗。”旁观者无不啧啧称奇,赞叹邓老板不但财力雄厚,这做生意的气魄更是异于常人。从此之后,人们便将邓老板“现宝”的地方,称之为“晒宝坦”。
自从邓老板“晒宝摔瓷”之后,其名声日隆,不少宫宦人家指名要买这“邓家瓷”。邓家字号的瓷器卖价本就不低,自此以后更是水涨船高,而“张李联军”不仅如意算瘟彻底落空,后来还因其瓷器质量过于低劣而坏了名头,再也无人间津,到最后竟然全部以破产告终。张家和李家没落之后,这三家居住的弄堂,名正言顺地被命名力“邓家弄”,这就是为什么老人们常说“先有晒宝坦,后有邓家弄”的缘故。
直至临终前,邓老板才向家人吐露了秘密,称当时窑房烧出的瓷器全都积压在仓库,邓家已经是在“吃老本”,最多不过半年自家的产业就会垮掉。于是邓老板不得不将所有的“老底”都“晒”出来,好让张家和李家误认为价格战影响不了邓家:至于忍痛把仓库里上好的瓷器拿出一部分,当成昕渭的“劣瓷”摔棹,别是为了在外人面前树立起“邓家瓷”坚实的品牌,吸引那些愿花大价钱买好瓷器的商户。
邓老板依靠卓绝的商业智慧和高明的经营手段,以及自身过硬的产品品质,成功使得邓家招牌屹立不倒、且日益辉煌。
人物
邓贵生的商业信条
景德镇自古以来就是五方杂处、商贾云集的小城镇,在镇内工作和生活的瓷业工人及窑老板们,多非本地人士。就像邓家弄的缔造者.便来自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邓家埠。
邓氏家族在陶瓷业曾兴盛一时,到了邓连如的祖父邓贵生这一辈,更是达到了顶峰阶段。晚清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品种花样繁多,而邓贵生以做工精细、图案清奇的青花瓷名噪一时。虽然做的是陶瓷行当,但邓贵生最推崇的人,却是北京同仁堂的创始入乐显扬。
;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省物力”,邓贵生常将乐显扬的这句话用来教导下人,要求他们在制瓷原料的把关、陶瓷的制作工序上,务必做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当时他不但拥有坯房和窑房等工坊,单是上了规模的店铺就有两间。
邓贵生为人豪爽,属于那种懂得享受生活的入,寻常人家腌制鱼、肉时.都是将鲜鱼或猪肉洗净晒千,然后用盐抹上一把便可。而邓贵生则让家人把晒好的鱼放入青花大瓷缸,并用上等食用油将瓷缸注满,这样腌出来的鱼吃起来味道更为鲜美。
“做生意不欺人,吃东西不欺己。”邓贵生提倡的这种商业信念和生活观,也深深影响了他的后人。尽管邓家的辉煌由于各种原因,于文革前终归于沉寂,但邓家先祖“晒宝”的故事和邓贵生的义商风范.仍在邓氏家族中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