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陶瓷艺术文章中心 | 了了亭陶瓷艺术馆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景德镇瓷器款识 | 藏品鉴证实录 | 影视中心 | 景德镇陶瓷拍卖指数 | 瓷业纪实 | 景德镇陶瓷名人录 | 艺术家电话黄页 | 网站导航 | 购买名作请进入了了亭名瓷精品商城 | 名家茶壶,精品小件 | 淘宝店 | 
您现在的位置: 景德镇陶瓷在线 >> 陶瓷艺术文章中心 >> 陶瓷工艺知识浅析 >> 景德镇陶瓷文化民俗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组图]从繁盛归于沉寂的大弄口           ★★★ 【字体:
从繁盛归于沉寂的大弄口

作者:王勇   文章出处:瓷都晚报   更新时间:2010-10-8 8:37:35 
 





   【里弄】
这里的老人回忆说,大弄口过去也曾商贾云集,店铺林立,但随着现代交通业的发达兴盛,原先捍立于景德镇的码头和河道逐渐凋零,依附在码头和河道周围的弄巷也开始失去辉煌,处于里市渡附近的、曾经热闹的大弄口在此背景下归于沉寂,也就不足为怪了。
    
【地理】
《景德镇市地名志》记载,大弄口西至中山北路,向东延伸,又向北转接上江家弄,南通大弄口横弄,弄长200米,宽1.8米,宋代开始形成弄巷,因弄口较宽,名大弄口。
        1.荡然无存的石门
    毫无疑问,大弄口在附近算是一条大弄,即便是如今人口不断迁出,弄内不少老屋墙面上打着大大的红叉,既让人感到即将消失的无奈与惆怅,也让人感受到它昔日的厚重和幽深,两侧高高的老屋墙拱卫着狭长的弄堂,似乎是在向每个经过的人无声地讲述着自己的历史。
    从无到有,从微小到盛大,自然界的一切永远在按照自己的规律行进着,大弄口也不例外。相关典籍中记载,大弄口始兴于宋代,至于形成的具体年限,却尚无准确记载。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与景德镇兴盛于陶瓷业的其他弄堂不同,大弄口确立自己的大弄地位,与不到一箭之遥的昌江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过去那个倚重河道交通的景德镇,昌江河不但助长了陶瓷业的繁荣,也催生了其他行业的兴盛,处于昌江古码头里市渡附近的大弄口也因此热闹起来。
    2010年9月底的一天上午,初秋的太阳依然灼热难当,已经80岁高龄的于招娣老人安详地端坐在老屋内的一张靠椅上,悠然地抽着香烟,这位在大弄口居住了几十年的老太太,在历经了岁月的磨砺之后,此刻正颐养天年。
    虽然年事已高,于招娣老人却记忆清晰,思路敏捷。在回忆起解放前大弄口的模样时,她首先提到的是一道石门,“过去在大弄口与江家弄之间有一道石门,主要是为了防范强人出没,保护这一带居民的安全。白天,石门大开,来往的行人可以自由通过,到了晚上,则石门紧闭,禁止行人通行。不过,石门关闭前,通常会打锣告知,一般晚上10点钟之前,值更人会敲响头遍锣,提醒通行者掌握好钟点,到了半夜子鸡啼时,会响起第二遍锣声,一刻钟之后石门关闭,任凭行人怎样敲打石门,都不会有人理睬,一直到第二天天蒙蒙亮时,守门人才会打开石门。”这道横亘于大弄口多年的石门在1952年被拆除。至于当年拆除的原因,于招娣老人给出的解释是,解放后社会清明,治安稳定,出现了多年难得一见的太平景象,石门自然失去了原有的功能,拆除就在所难免了。这也是大弄口许多解放后出生的后生们没有见过甚至没有听过的原因。
    2.深藏巷陌的老屋

    相对于左右狭小的弄堂,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的大弄口过去曾是不少有钱人钟爱的地方,他们不但将店铺开在这里,还将家室迁居于此,因此在大弄口,既有平民居住的简陋的低矮房,也有豪绅盖的大宅院,大弄口1号和5号就是这里现存仅有的两幢大屋。
    两幢大屋虽然相距不远,但建筑风格迥异,为大弄口的景致增添了不同韵味,这也激起了不少初来者的浓厚兴趣。
    紧挨着上江家弄的就是大弄口1号,青砖青瓦砌成的外八字门庭并不高大。推开两扇虚掩的木门才发现,原来里面别有洞天。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面积约三四十平方米的长条形庭院,由于与外界隔绝,庭院显得格外静谧。仔细环顾,你可以发现,这幢老屋的建筑布局与周围建筑有着明显不同,尽管整体风格仍然遵循了中式传统,但门楣的花纹装饰,以及主房的分布似乎也借鉴了许多外来元素,体现出当初房屋主人的独特用心。
    于招娣老人曾在大弄口1号居住多年,据她追忆,过去的大弄口1号曾是一家名叫保元堂的老字号药店。药店老板姓罗,安徽黟县人,罗老板兄弟六人,共同经营着这家药店。由于经营有方,罗家兄弟花钱购置了这块地,六兄弟分住其中。进去过的人都知道,大弄口1号不但占地面积大,而且里面的结构也很复杂,躲藏几个人,不花费几天工夫根本没办法找出来,所以居民们形容这里“三条弄堂可通一条街”。
    居住在这里的一名女居民说,进门的右侧过去曾是罗家子弟的私塾,当初,从里面传出的朗朗读书声,曾让周围贫民羡慕死了。解放后,这幢老屋被收为公有,里面被安置给许多居民居住,于招娣就是其中之一,她曾经做过统计,大弄口1号最多时曾有二三十户人家居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人口的激增,出生的孩子一度多过大人,这使得大弄口1号的居民数量达到过上百人!不过,最近几年,陆续有居民外迁,如今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只剩     下六七户,成为几十年来的最低。
    今年夏天,在这里居住了几十年的于招娣老人,也搬出去和儿子生活在一起,对老人来说,尽管人搬离了,但记忆却永远留在了大弄口1号。
    与大弄口1号不同,大弄口5号则属于典型的徽派风格。外面看,这幢老屋墙高壁深,灰色的粉壁墙已经陆离斑驳,一点也不显山露水。踏进大门,头顶上方是一方硕大的天井,采光效果非常好,整个厅堂被照得通亮。在这里居住了53年的方长春说,这幢老屋的历史起码有数百年的历史,因为从他记事起,这里就几乎没怎么改变过,他指着厅堂的几根屋柱说,这些脸盆大小的屋柱已经很少见了,而屋梁上的镂空花雕也至今保存完好,原封未动,即使是文革期间,也逃过一劫。
    大弄口5号也是一所大宅院,穿行其间才知道,这里原来也是曲径通幽,结构布局可谓精巧别致。穿过大门,拐入后面的厨房,是一处面积不大的小院子,没有人知道,这里当初是不是这户人家的后花园。穿过院子,又是一处厅堂,而这里已经属于隔壁的棋杆弄了。
    如今居住在大弄口5号的基本是60岁以下的居民,对他们来说,大弄口5号的历史只能从老一辈人口述中略知一二,而类似于厅堂里的那块青石碑是怎么回事,当初为什么要用它来盖住地面上的那个大洞等问题,他们就难以解释清楚了。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经常有人到这里察看,我们当初猜测,是不是要将这里划为文物保护,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一直没有下文。不过,前几年,一位景德镇籍的大学教授,曾来过一次,他拍了不少照片,也说这里有一定的保护价值。”方长春回忆说。
    “解放后,这里好像是机米厂车间,因为在一见房屋的地面上,居民们发现了一个深达两三米的深洞,似乎不是防空洞,后来才得知,这个深洞是用来安装机米电机机座的!”尽管地面上的痕迹早已消失,但53岁的陈金娥还是能准确指出这个洞的位置。
    3.三弄通一街

    当初大弄口热闹到什么程度?已经很少有人描述出来,不过于招娣老人回忆说,当年,在三闾庙与里市渡之间不足百米的河道上,来回摆渡的渡船曾有十七八条之多!即便是夜晚10点钟,里市渡的河面上也是船灯点点,摇曳生辉,你只要和船主说明事由,当值的船主也会立即披衣下床,摇橹摆渡,送你过河。
    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大弄口逐步为众多商贾看中,远道而来的外地商家先是将这里作为中转之地,之后又慢慢迁居落脚于此并形成规模,人口的激增带来了工商业的繁荣,大弄口也逐渐成为这一带的集贸活动中心。据老人们回忆,大弄口曾开过机米厂,开过洋铁铺、五金店,有过猪行,有过豆行,也有过米行、柴行和菜行。
    “那个时候,从镇上附近的罗家、三闾庙、鄱阳的枧田街、都昌的三汊港运来的各种生活物资,会通过水路运到码头,再通过码头中转到镇上,不少镇上的生意人每天会赶早到这里进货,有时,两个猪肉贩子会讲好价钱,然后一同到大弄口买一头生猪,杀净后各自分一边,驮回去卖。”于招娣老人说,当初的大弄口之所以繁盛,是因为这里交通便利,有“三弄通一街”之称谓,现在的大弄口与过去大不相同了,早已经看不到几十年前的那种景象了。
    于招娣老人说,现在大弄口已经与中华北路打通,许多老房子都在拆迁,而她一直有一个心愿,那就是这里的一些老屋,能否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保存下来。

 本站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提供资源共享,以任何方式转载及引用本站内容,请通知本站,并在醒目位置注明出处! 
 本站资源在任何第三方被公布或引用,但没有履行上述义务,本站将依法
《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追究侵权责任。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被土地公盯上的大镜头
    福寿弄-景德镇弄堂文化传播
    这里发的豆芽很鲜
    迎瑞弄 景德镇弄堂文化传播
    老当铺弄 景德镇弄堂文化传播
    钩沉历史说红店——詹家弄
    东司岭 景德镇弄堂文化传播(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