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樟树下位于新厂西路为民瓷厂南侧,南面与童街相连。(景德镇市地名志)记载:这里原是荒山野地,到明末时建有匣钵作坊,因门前有棵大樟树,故得名。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因修路这棵大樟树被砍,1955年市区居民开始迁入,形成居民区,此后就一直沿用原名至今。 准确地说,樟树下不是一条里弄也不是一条街道。随着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张,这里已由过去的郊区演变成如今的市区,周边陆续建起了工厂、学校、科研单位,房子越盖越多,越盖越密,如今住在这里的居民迁入的历史都不长,很少有人能说清楚如今樟树下的四至范周,如果你非要刨根问底,被问者会很迟疑地用手胡乱一指:“大概就是这一坨地方吧!”
匣钵比樟树出名的年代 今年62岁的李嫒英,在这里并不是年岁最大的,但她在童街已居住了几十年对这里的过去还有一些印象。 在地儿时的记忆中,樟树下确实有过樟树,而已是两棵很高大的樟树。“那时候,我和小伙伴们要么在这附近的小河里摸螺蛳、抓小鱼,要么在大樟树下玩耍……”不过卯今依然居住在这里的李暖英有些无奈,这些充满童趣的景象已经不存在了,因为那两棵大樟树早已没有了。 樟树下过去曾是荒地 一位在樟树下居民小区开小杂货店的老板告诉记者,过去因为距离城区很远,樟树下一带基本上是一片荒地,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呈北高南低走向。在现在的为民瓷厂以南,曾有一个大水塘,水很深?至于这个水塘的形成,他说不明白。 其实,樟树下虽得名于樟树,在过去的几百午里,这里真正出名的是做匣钵用的泥土,而并非樟树。对此现在居住在这里的多数居民并不了解。 明代时,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地曾一度集中于湖田一带,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一带盛产匣土,可以大量提供烧制瓷器用的匣钵。陈海澄先生编著的《景德镇瓷录》一书中对此有比较详细的记载:自操家山(今昌河飞机制造厂以东)起,经毕家岭、黄家山、芦家山、王家仓下、张家塘、下坞山、义字号、下山、腊梨川到马鞍山等地,均蕴藏着各种制匣原料,长度连绵数公里,樟树下就在这狭长地带当中: 做匣钵并非什么土都可以,取材十分有讲究,比如,制作器型大的瓷器需要大器匣钵盛装,这种匣钵要求土质红中带黄,质地细腻老结,有塑性和黏性。而制作小器匣钵的土质以紫红:粉红帼间并夹杂少数黑白色,性老结,这种含“白骨”的白色碎石,塑性强,黏性差,是制作小器匣钵的最佳原料。 樟树下出匣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束清初。 “匣厂装将黄土来。”清乾隆、嘉庆年间景德镇人蓝浦所著、后由其门人郑廷桂辑补的瓷器专著《景德镇陶录》中,曾这样记载当年景德镇匣钵制造行业的兴盛。 土户与匣户 因为土可以用来做匣钵,这比开荒种田种庄稼来钱快,于是有了靠土吃饭的行当,起初这些从事土营生的人没有什么具体分工,谁占得早谁就是上户。后来随着土户数量的扩大,慢慢才开始有了详细的明确的分工,比如靠卖土为营生的专业卢。占有土地,然后开采、出售匣钵用土的专业户被人们称之为土户,买土进行加工制作成匣钵的专业户称为匣户。最初,匣户们都是在自家的匣窑中烧好匣钵后再卖给那些烧瓷器的窑户,后来匣户们逐渐只做不烧,加工出匣钵坯后由窑户们买回去自己“镀匣” (烧制)。 按行话来说,樟树下的土属于老土,拥有这些老土山的山主称老土户。每到下半年农闲时,土户们就从附近雇来农民,铲掉覆盖在山体表面的灌木、杂草、碎石,整理出采土场。采土场的俗称叫“塘口”,从“塘口”挖出的一般属于土质较纯的老土,行话把这种土叫做“肉坯土”。土户们一般会在“塘口”边整理出面积较大的一块空地,然后土户们将挖出的老土堆成堆待售,因为形成了一定规模,所以土户们不太担心会压货。 当初这种原始的买卖过程很有意思,那些匣户进货时先与土户谈价钱,匣土一般以独轮车为计算单位。价钱谈妥后,·匣户再雇几个人推着数辆独轮小车“吱呀吱呀”进“塘口”装货,独轮车又称土车或牛头车,为讨个好口彩,牛头车通常被漆成红色,两边固定着用老藤或竹篾扎成的箩筐,箩筐约长60多厘米,宽和高约30多厘米。 一般一只箩筐可以装百来斤匣土,每装运一车,土户会发一支竹筹,竹筹的一面一般写有“老土一车”或“老土半车”,另一面则写有土户的姓氏和户名,这样不但计算起来十分方便,也很容易区分。这种竹筹长约20厘米,宽约1.5厘米,厚约0.5厘米。竹筹上端呈锯齿状,下端较尖,便于插在车箩上。出“塘口”时,推车人将竹筹取下交于土户手里,如果碰巧土户不在“塘口”,推车人会返身将竹筹插回到土堆上,土户再凭竹筹与匣户结算。 后来土户们发现,这种方式的弊端是需要专门设置一个收筹伙计,后来为节约人工成本,土户们改变了出货方式,改车计为担计。挖土前一天,土户会通知匣户第二天派人来装运,挖土时每挑土一担上堆,匣户发筹一支,到晚上点筹记账,土户按账向匣户收款。一段时间之后,匣户们发现,这种方式出现了以少报多的虚假账目,导致匣户购买原材料的成本增加,加之路途长,力资攀升,匣户逐渐弃远就近,转往其他地方购买老土了。 由于长年开采,原本的山地被挖成了平地,平地又被挖成了水塘。为挖出更多的老土,土户们不惜用水车淘干积水,再向深处开采老土,于是水塘越挖越深,越来越多,这也就是为什么今天年龄稍大的市民,脑海里曾有樟树下水塘的印象。 直到20世纪初,老土户这一古老的行业才逐渐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