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笔者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件瓷挂盘画《昭君出塞》,对其画技,笔者是外行,实在不敢评说一二。但这件瓷挂盘画却给笔者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昭君出塞,这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王昭君17岁时被送入宫中。汉元帝时,才貌双全的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实现了汉匈人民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王昭君的故事,多少年来,就是文学家、诗人、剧作家、美术家乐于选择的题材之一。
王昭君是否心甘情愿“主动请行”?历史上曾有诗人这样描写:“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在诗人眼中,王昭君的“主动请行”,可能是悲伤无奈的。民间传说写道:王昭君携着琵琶,跟随垂老的呼韩邪单于,走在黄沙漫天的塞外,望着天边的大雁,无限感伤地弹起一首《出塞曲》,声声催人泪下。王昭君在她的诗文中也流露着自己的幽思和自怨:“父兮母兮,道且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古往今来,写过昭君事迹的作者多达数百人。杜甫、李白,对昭君出塞给与无限的怜惜与感叹;王安石、欧阳修,从人性角度着墨,让人更能了解王昭君在出塞前后的悲苦、迷离之情。
昭君出塞,在悲凉的大漠播下了汉匈两族和平友好的种子。她出塞60年,“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这就是王昭君深明大义,勇敢坚定去“和亲”的历史贡献。
董必武同志曾为王昭君题写了一首七绝,诗为:“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诗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从此,王昭君一改满脸的泪水和愁云,以一个愉悦的民族和睦使者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
笔者在看到这件瓷挂盘以前,也看到不少有关王昭君的绘画作品,画面中的王昭君有不少是沉静中略带怨恨、自叹的表情。而瓷挂盘《昭君出塞》让笔者有种新格调和新意境。
瓷挂盘《昭君出塞》中的绝代佳人王昭君,含情脉脉地正视前方,透露庄重大方而深沉的情感,白皙的小手抚摸着琵琶,含蓄美丽的双眸既有对故土的留恋,又有对异乡的深深想往。在人物背后,画上了一枝白梅,用梅花的铁骨寒香,傲雪独放的情调,衬托王昭君肩负重任,不辱使命,敢于担当的高贵精神。瓷挂盘《昭君出塞》的创作者,有着一定的史学知识,并能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客观辩证地对待历史。从思想的高度,艺术的深度,准确把握历史题材要为当今时代服务这一精神来创作。
瓷挂盘《昭君出塞》不仅让笔者得到艺术的享受,也给笔者带来启示,这就是绘画与史学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历史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