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间,与景德镇陶瓷艺术和更多领域艺术的接触,陈金冰从一个陶艺门外汉变成了陶艺推动者,从一个只做房产的开发商转变到了想建国际艺术村。
一
2008年7月28日,太阳像火球一样挂在景德镇上空,新都民营陶瓷园的水泥地面上更是热浪翻滚。上午10点左右,新都公司总经理陈金冰有事要找一位业主。行至最南面的拐角时,他实在耐不住闷热,便转进了111-118号房。
111-118号房里面住的是一位北京的艺术家。这位艺术家叫王霁昕,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2006年创作的近30幅以北京老工厂为题材的《逝去的辉煌》系列作品全部被台湾收藏家收藏。自2007 年开始,王霁昕从朋友处得知景德镇有曾经辉煌过的“十大瓷厂”,便只身来到景德镇租住在新都民营陶瓷园的111-118号房,开始了他《逝去的辉煌》系列之景德镇老工厂题材的创作。
进入111-118号房,陈金冰的目的首先是为了避暑,同时也是想欣赏一下他多次叫绝的《逝去的辉煌》(景德镇老工厂)系列。但甫一立定,他便忘记了避暑和欣赏的原目的,面对着热情接待自己的王霁昕,滔滔不绝地开始了“国际艺术村”构想的宣介。陈金冰构想的“国际艺术村”,是在新都一期“梭式窑退城进园”项目基本完成,二期“中华陶艺村”成功实施的基础上,再建的一个规模超过一二期总量,能够吸纳全世界顶尖艺术家入园,其中还包含一个国际雕塑园的项目。
对“国际艺术村”构想的推介,陈金冰不止是针对王霁昕一人,这一话题已成为他近段时间以来的主要内容。这一细节中,陈金冰表现出了一股对艺术的狂热,但就在6 年前,他还是一个标准的艺术盲,甚至对景德镇和景德镇的陶瓷也只是从书本上所知。他是近年在景德镇从事与陶瓷相关的房地产开发中,与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其他艺术有所接触并慢慢喜欢上的。对艺术喜好的微变直接影响着陈金冰。来景德镇从事与陶瓷相关的房地产开发之初,他在实施120 亩的一期工程时,对剩余的360 亩立项用地的未来走向毫无底数;之后,他接受了景德镇一批陶瓷艺术家的建议,推出了140亩的二期项目“中华陶艺村”;现在,艺术市场的日渐看好,让他对剩余的120亩用地下一步安排有了非常明晰的定位———建“国际艺术村”。
剩余用地有了计划,这本应是陈金冰可喜之事,但他却新忧又起:国际艺术村怎么节省用地也不能少于500亩,而他手上剩下的土地不过是杯水车薪,成了“国际艺术村”计划的拦路虎。
\ 二
2002年是陈金冰与景德镇的缘分年。那年初,陈金冰所在的美国新都公司决定在中国投资,并派了包括他在内的几位董事会成员前往景德镇考察,让他与景德镇有了第一次接触。
此前,陈金冰对景德镇的了解来自于书本,知道这个地方所产的瓷器很好,其他一无所知。来到景德镇后,政府有意让他们投建一个解决城区梭式窑搬迁的项目,并带着陈金冰一行参观了老厂、樊家井等陶瓷作坊密集的城区。
这次考察中,破破烂烂的居民区内到处都是老虎灶,而且紧靠学校、幼儿园是陈金冰一行人的全部印象。正是这种印象,让陈金冰等人有了投资意向。因为他们知道,这种解决安全大隐患问题的项目政府肯定是全力支持的。
2002年5 月23 日至24 日,江西在香港举办2002 年江西(香港)投资洽谈暨旅游推介会,景德镇带去了梭式窑“退城进园”等项目,并与对这一项目有投资意向的美国新都公司成功签约:在吕蒙乡对面的山地中划出480亩用地,规划建设新都民营陶瓷园。
此后,陈金冰作为新都民营陶瓷园项目负责人正式入住于景德镇。
三
2002年,新都民营陶瓷园一期工程破土动工。这期工程中,新都的规划是拿出120亩建承接市政府梭式窑“退城进园”的陶瓷生产基地。
一期项目建设的同时,新都开始了二期项目走向的研究。当时,大家只是很清晰地知道,二期工程不能无所变化地走一期工程的老路,因为这样很可能会出现供大于求,是房产开发的大忌,但谁都拿不出更好的二期工程项目计划来。
这时,2003年新春的一个陶艺家笔会成为了其中的插曲。笔会中,陈金冰首次接触了王隆夫、刘平、龚循明等一批景德镇陶瓷艺术大家,观摩了他们现场瓷上作画 。活动之后,刘平、龚循明等人找到陈金冰,希望新都能在二期项目中规划一个供艺术家创作、交流的基地。艺术家们告诉陈金冰:深圳等很多地方都愿意建这样的基地,并免费让他们入住,但因为他们是陶瓷艺术家,景德镇是根据地,大家不能离开景德镇,不能去深圳,所以希望景德镇有这样一个基地。所以,在景德镇建一个艺术创作、交流基地是大家们“想了20多年”的事。
艺术家的建议丝毫未往陈金冰心里去。“笔会时,有人告诉我那些艺术家画的瓷器每一个都要卖上万元钱。我当时根本就不信,这怎么可能呢?我觉得他们画的(作品)还没有市场上卖300元钱的(作品)好看。”
不止是陈金冰,美国新都公司董事会所有成员都对景德镇陶瓷艺术不了解,没有一个人赞成建陶艺家创作、交流基地。于是,新都二期工程如何定位的问题仍在探讨之中。
四
新都二期工程定位的探讨在2003 年春节后突然发生了变化,谁都没有想到,对景德镇陶瓷艺术没什么了解的陈金冰竟然认为,二期工程建名家陶艺基地是最佳方案。
在众多董事会成员中,陈金冰“二期工程建名家陶艺基地”意见成了众矢之的。大家认为,名家陶艺基地完全是一个赔钱的项目,新都公司不可能花钱去赚这样的“吆喝”,投资必须要有回报!尽管意见遭到了一致反对,但陈金冰的态度异常坚决。他的这一变化与一次非正式场合的活动有关,这次活动中,陈金冰和人谈起景德镇陶瓷艺术家作品价格的话题,对方告诉他:“你真是太糊涂了,艺术家作品万元一件已成为历史了,年后已经涨一倍了。”
谈话让陈金冰感觉不可思议,但接下来他才了解到,那些艺术家看似简单的创作,其实是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所学,他们当中有经过几代不断的艺术传承者,有的是督陶官的后代,“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一块金字招牌”。
“如果新都建成艺术创作交流基地,并且以优惠的条件把知名艺术家引入,形成聚集效应,这对新都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品牌,对带动整个园区的发展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那些知名艺术家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一块金字招牌”的说法打动了陈金冰,他在董事会上引用了艺术家当初建议建设艺术家创作交流基地时的这句话,并把自己所了解到的“景德镇市政府早就想建这样一个基地,只是苦于财力有限”、“国家领导人来景德镇参观,一直都得到分散的地方去,如果新都建成这样一个基地,那无疑将成为景德镇对外的一个重要窗口,这对新都的整体发展作用巨大”等一系列内容列出,作为他主张自己建议的有力依据。
五
由于当时没有更好的项目,由于陈金冰是景德镇新都民营陶瓷园的主要负责人,由于建名家陶艺基地的建议“听上去很美”……这一系列的可能因素都对新都二期工程的定位起到了主导作用,董事会成员的反对声在陈金冰态度强硬中慢慢有所缓和,有人提出了对建名家陶艺基地作进一步调查的意见,并达成了一致。
陈金冰的新都二期工程建名家陶艺基地建议看似突然改变的结果,其实里面有着众多艺术家建言的这种外力因素,更包含着他大量的市场调查结论,是经过深思熟虑所做出的转变。也正是因为如此,董事会进一步调查的结果最终证实这一建议可行,自然也就是想象之中的事了。很快,建名家陶艺基地的方案经董事会通过并付诸实施了。
这个一直称为名家陶艺基地的项目,建成后正式被命名为“中华陶艺村”,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题字。中华陶艺村最初按计划建起了26栋名家工作室,进门处设置了大型假山、瀑布、凉亭,使之成为一个园林式的创作聚集地。
26 栋名家工作室之所以强调为最初按计划建起,是因为中华陶艺村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包括陈冰金在内的新都董事会成员都没想到的变化,工作室还是半成品时便被抢购一空。王锡良、王隆夫、钟莲生、李菊生、龚循明等一批陶瓷艺术大师、教授等都先后购买入住,还有一批艺术家在排队报名。于是,新都公司作出了增建9栋的决定,让原本的设计规划有了二次调整。
六
中华陶艺村定位的成功,不止是供不应求下26栋变成35栋的表象显示。
中华陶艺村建成后,便赶上了首届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的盛大开幕。这个融庆典与搭建经贸平台 等多个主题任务于一体的活动中,安排了一项国际陶艺家交流大赛的内容。瓷博会组委会经过多次调查了解和反复比较后,觉得中华陶艺村是举办这种大赛的最佳场所。
办国际陶艺家交流大赛也是中华陶艺村所希望的事情,接到这一任务后,新都公司开始了全力以 赴的筹备落实工作,使得首届国际陶艺家交流大赛举办非常成功。之后,中华陶艺村便成了这一活动的固定场所。
国际陶艺家交流大赛打开了中华陶艺村的窗户,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了这样一个绝好的陶瓷艺术创作基地。之后,艺术家们口口相传,媒体的频繁聚焦,中华陶艺村在美术界迅速趋热,像演艺家眼中的好莱坞,成了所有美术家的向往地。
这些年,清华美院、北大美院、中国书画界联合会等一批美术界权威机构先后组团进驻新都,在这里进行陶瓷艺术领域的拓展;国家一级美术师、武汉画院院长冷军,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杨文济、油画家王霁昕等一大批美术界知名人士纷纷进入新都,在这里进行着陶瓷或陶瓷以外的艺术创作。中华陶艺村的建成,新都成了艺术磁场。
七
随着来新都进行陶艺或者其他门类艺术创作的人员增多,作为新都老总的陈金冰与他们的接触自然也少不了,而这种接触又无形中对他产生了影响。
与外来艺术家的接触中,陈金冰听到的几乎是同一内容:新都的艺术创作条件太好了,园林式的宽松幽静环境,机械、原料、釉料、颜料、模型、成型、绘画、烧炼等陶瓷制作功能一应俱全,踏出门槛便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工具、材料和配套服务。但非常遗憾,这种便利只能是景德镇艺术家才能长期拥有,外地艺术家只能是短暂停留。你们能不能再建一个艺术村,让我们这些外地的艺术家都能入住?
一个人的话可能没什么作用,但当无数个外地艺术家向陈金冰重复着一个话题时,便对他的思想有了冲击。
“是啊,中华陶艺村虽然冠名中华,但实际上里面全是景德镇陶艺家。”陈金冰在开始琢磨着外地艺术家的建议,“陕 西富平是那样名不见经传,除了生产的苹果出名外,与陶瓷似乎搭不上什么界,却能将一个陶艺村打造得像模像样,搞得红红火火。景德镇拥有数千年的陶瓷历史文明,资源优势强于富平百倍千倍,在陶艺村的建设发展中怎能自甘落后?作为新都民营陶瓷园,怎能将陶艺村的建设发展满足于一个仅仅限于景德镇的小圈圈?”
给自己提出一大堆的反问后,陈金冰想起了经营策划家严世华参观中华陶艺村的一句话:从中华陶艺村和前面的生产区来看,新都民营陶瓷园已经组形成了劳斯莱斯的架构,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启动。
“打造国际艺术村就是做大‘新都劳斯莱斯’的发动机”,这样一想,陈金冰有了这个冲动,并开始了他以征求意见或者说是市场调查的四处宣介。
八
陈金冰这次所提出的是“国际艺术村“,而非局限性的国际陶艺村,因为他现在所想的是要引入世界上各个门类的顶尖艺术家,“只有这样,景德镇艺术才能在碰撞中提高。”除了引入艺术家,陈金冰还打算在“国际艺术村“中设置一个国际雕塑园。他的具体构想是,设置25个国内各省的艺术展示、技艺交流与接待场馆;10个景德镇以外的国家级顶尖艺术家个人艺术馆;10个由各国自行设计的国际艺术馆。
7 月28 日,陈金冰站在中华陶艺村西北方向的一片荒山上,指着两个水库谈着“国际艺术村”构想时有些眉飞色舞,他打了个三角手势:“中华陶艺村、国际艺术村、国际雕塑园,建在这里简直就是天造地设。”
陈金冰的眉飞色舞稍纵即逝。按照陈金冰所想,每个省级艺术馆不能少于8 亩,国家级艺术家个人艺术馆不能少于5亩,国际艺术馆不能少于10 亩,雕塑公园 不能少于150 亩,他还想建一个30 亩左右的全球艺术家艺术陈列馆,也就是说最少得要50亩。而陈金冰手上只剩下的120亩三期工程用地,于他的构想不过是杯水车薪。
《瓷海观澜》了了亭授权发布,PDF文件连接地址如下:http://www.jdzmc.com/taocipingl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