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之前,我因为工作关系曾经与景德镇艺术陶瓷靠得很近,只是一直没有机缘接触,对之印象并不深,了解不多,对陶瓷艺术大师的高雅作品更是“形同陌路”。
2011 年底,我应朋友之邀写一些陶瓷艺术方面的稿子,开始接触了一些艺术陶瓷和仿古瓷领域的人和事、开始了临时抱佛脚地在网上搜罗一些关于艺术陶瓷的专业文章和人物、开始了外行说道般地对艺术陶瓷作品进行赏析。这完全属于“为赋新诗强说愁”的那种类型,属于携带鼠标和键盘武装“入侵”景德镇艺术陶瓷世界的新“鼠辈”或“键人”。
这一切,就像“2002年的那一场雪”,似乎来得太晚了一些。晚到的我,想后知后觉地谈一谈陶瓷艺术繁荣隐忧下的媒体担当。仅以评师一事为例。
史上的景德镇是“工匠八方来”,现在的景德镇同样是埠外甚至国外从事陶瓷艺术的人纷至沓来,这无不印证着景德镇是一片陶瓷艺术的沃土。个人认为,沃土之上,长参天大树的概率固然要高一些,但杂草滋生的比例同样也不低,也就是说,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工作者多大师多属于正常,但绝对不可能所有从事陶瓷艺术的人都是大师。而按时下的态势来看,评的部门争先恐后,这种评比、那种评选你方唱罢我方登场;评的规模没有数额之限,由最初的不到10人,到后来的10多位,再到现在的近100 号;评选的条件从原来的取得重大成就,到现在的没有贡献、艺龄等零门槛;参评的人你追我赶,速成造假、旁门左道形形色色,估计要不了几年的光景,大师将可替代陶瓷艺术工作者这个词语了。
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于长久更不利。我发现,当面对这种现象时,本土琳琅满目的各种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普遍存在着严重的缺失,几乎看不到诤言忠语直陈要害,有的无外乎是一些人物(大师)专访、作品赏析、论文等内容。专访之人无一不是对艺术幼时热爱、少时勤奋、现已登峰,作品赏析则无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功力老到,陶瓷论文更是好一点的搅拌碾磨,直接一点的剪刀浆糊,对陶瓷艺术作着千孔一面的“贡献”。
出于“鼠辈”或“键人”的本性,我喜欢借助网络了解景德镇,在写此文之前,我百度了一下“景德镇艺术陶瓷”,结果发现,网络给大家展现的景德镇形象糟糕透顶,满眼充斥的全是景德镇陶瓷艺术界帽子乱飞、水平不高、枪手泛滥等乱象。存在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处于处于问题当中而浑然不觉。本土媒体和网络的这种状况,让我想到了书上描述的宫庭之内歌舞升平,宫庭之外饿殍载道、哀鸿遍野、狼烟四起的场景,想到了相声小品节目《我惯着他》,想到青蛙在锅里被大火煮着本可能会有感觉并逃出,而你却时不时地续些凉水,让升温的速度控制在青蛙感知的范围之内。
不只是前面所说的大师评选问题,诸如价格虚高、作品实为商品、代笔严重、同质化严重、没创意只随意等等,媒体都应该时时刻刻地加以指出,引导广大陶瓷艺术从业者们去共同深思,让整个陶瓷艺术界多一些执着,少一份浮躁,知道艺术必须要过长时间钻研苦练和探索积淀,知道厚积才能薄发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