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物都是相对存在的,景德镇陶瓷的发展盛况中,同样难免会存在着一些人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因为历史的原因,也因为人们认知的原因,景德镇陶瓷的发展一直都被人特别是媒体所关注,其中包括正面与反面。本刊计划适时转发一些外界媒体关于景德镇的报道,希望借此为我们起到一些促进作用。
樊家井地处景德镇火车站附近,这里原本是农村,住着近千户人家。自打上世纪90 年代仿古瓷火了以后,当地农民有人干起了陶瓷买卖,有人将房屋租给外地来的瓷业个体户,使这里逐步演变为一个具有四百余家个体作坊、专门从事古瓷仿造和交易活动的集散地。先是被当地人称作“抚州佬”、“南昌佬”的景德镇瓷器贩子长年来往于此,后来随着元明清三代官窑瓷的热销,这里渐渐聚集了包括港台在内的全国各地的陶商瓷贩。近两年,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文物商人,也在此地频繁出没。
仲夏时分,尽管景德镇与南昌、九江三地并列为长江沿线的“火炉”城市,但炎热的酷暑丝毫也阻挡不住席卷而来的瓷潮。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们,远的坐飞机,中程的乘火车,近一些的干脆自己开了汽车来到这里。他们当中,有人将当年风行于世的一首毛泽东语录歌稍加改动后幽默地吟唱:“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赚钱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别看这里瓷商如潮,每天的交易额都在几十几百万元,但是其中的真货上不了几件。笔者一家家店面转下来,除了一只残破的元青花小碗和一些民国时期的民用碗盘瓶罐,就没看到一件像样的老瓷器,能见到的都是一些质量低劣的仿品。这些店面的结构大致相似,里房连着院子,有的就在院子里支起煤气炉,自己烧造低仿品。也有的自己不烧造,直接从大一点的窑厂里买来假货“做旧”。
这做旧的工夫很深,五花八门,也分高中低三档,且根据市场需要,花样年年更新,用一句时髦的话讲就叫与时俱进。这里的元青花做旧一般分为三个步骤:按照出土文物的胎釉状态出坯后,先将湿的老糠灰垫在器物的底部进窑,烧成后底足就会出现元瓷必具备的“火石红”。瓷器烧好后,再用高锰酸钾加硝酸和松香水,按一定比例调和后刷在瓷器表面,一小时后瓷器表面的“贼光”就没了。最后涂上一种红泥,使泥浆渗透到开片纹里,做出“土锈”。这样的“假货”,虽然能蒙过一些急于发财的“二把刀”,但稍有一些陶瓷收藏鉴别常识的人都能一眼辨别出来。樊家井显然不是我要寻找的高仿瓷基地,对景德镇官窑高仿品的第一次查访无果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