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化,这实在是一个不用讨论的话题,作为产生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的城市,景德镇其实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它的所谓的“74作”其实就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市场、资本、研发、流水作业和劳动力使用,不客气地说,我们的祖先做得并不比我们差,有些甚至比我们还好。
一
在共和国成立的最初的那几个“五年规划”里,景德镇其实完全有机会成为中国最具规模的陶瓷产业基地,实际上它也是,所谓“为六亿中国人提供饭碗”的说法,就是那时候景德镇鼎盛的写照——但在计划经济年代,产业布局中地理位置的考虑远胜于市场经济年代,国家从中心、战略和原材料等诸多因素出发,有意无意地扶持了唐山、淄博甚至醴陵……
景德镇重新回到吃艺术陶瓷的饭,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确切地说,应该是手工陶瓷。
我认为景德镇的产品应该着力强调的,不是艺术,而是手工——对于少数派的收藏或公关需求而言,艺术是值钱的;而对于更具规模的、绝大多数的陶瓷消费者而言,尤其对中国新兴的中产阶级而言,手工是值钱的,他们不会为所谓的“艺术品”掏“太多的钱”,但却很乐意为“手工制作”支付“更多的钱”——这个市场面,景德镇应该看到。
二
手工制作的一个瓶颈,就是劳动力的问题。
很多来自景德镇或周边地区农村的孩子,进入到景德镇各家私人作坊,以拜师求艺的诉求,却实际充当着包身工的勾当——这是景德镇很多吃陶瓷饭获取暴利的一条秘密小路——类似现象在最近几年渐渐蔚然,这是一种回归,更是一种市场驱动使然。
与之背道而驰的是政府负责的教育机构,在应试教育上一条道跑到黑。
目前景德镇茶具市场已经渐成气候,这种盛况中的手工茶具尤受市场追捧。2012年新茶上市季节,我们曾经专门组织了一组报道,报道景德镇类似“小雅”、“九段烧”、“诚德轩”这些堂口店号——如果我的记忆没有发生错误的话,“诚德轩”是景德镇所有茶具制作中第一个高举“手工制瓷”招牌的——结果我发现,这些堂口店号面临最大的发展瓶颈,就是精良画工的后继乏力。
这让我想起咱们江西的一个大富翁张果喜。
张果喜的一条主要财源,就是日式神龛的制作与销售。以供奉祖先牌位为主的神龛,是日本家庭必不可少的家具,可张果喜却控制着这个市场90%以上的份额,所以这么多年了,与张果喜同时代的农民企业家大多数都已经过眼云烟,但张果喜却依然风生水起。这不仅说明他的神龛生意依然兴隆,更说明他当年推行的技校模式还在正常运行。
神龛制作主要靠手工,涉及木工、木雕、金属雕刻、漆艺和一般中国人比较陌生的绳艺——咱们家家户户都挂的窗帘那俩嘟噜绶带状的穗儿,其实就是绳艺——还有就是包装,这些行当中绝大多数都是靠人工的手工制作来完成的,这些手工和东莞流水线上的工序不一样,不完全是机械的组装或操作,而是有相当的创作的成分(这很类似景德镇),所以对员工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
三
张果喜打通这个“卡脖子”环节的措施,就是和当地中学联办技校。
学生进入高一,以文化教育为主,尤其是审美教育与艺术启蒙,这是培养那些孩子对自己未来职业兴趣与兴奋的最重要举措,每周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和某些特定的课程,不是在教室、而是在车间进行;进入高二,文化教育和生产实习基本上是一半对一半,学生开始进入具体的学技术阶段;而最后的高三,基本以实习为主,学生成为工厂的初级技工,工厂实际上已经把他们当成学徒工来对待,并以勤工俭学的名义支付工资。
这样的做法,不仅有效保证了这一产业的后继有人,而且有效保证了这些后来人的素质。
建议景德镇有关部门参考类似的举措,我们实在应该考虑如何有更多的后来者,这是一个产业兴旺与否的最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