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珠山画派”的产生
景德镇雄居长江以南、珠山之麓、昌江之岸。春秋战国时为楚国所辖,秦时天下36郡,景德镇属九江郡番县,汉时改隶豫章郡鄱阳县,三国时属吴地,东晋设镇,名新平镇。唐武德四年由镇设县,时称新平县。唐开元四年更名新昌县,镇为县辖,因镇位于昌江之南,故改名为昌南镇。唐天宝元年改新昌县为浮梁县,镇仍为县辖。宋景德年间,宋真宗赵恒命昌南进御瓷,器底书“景德年制”款字,因制瓷精美,宋真宗御赐殊荣,即以宋真宗皇帝年号易名“景德镇”,于是昌南瓷名誉天下,至此,咸称“景德镇”。明代景德镇集全国各大名窑之大成,汇诸家工艺之精华,呈现出“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制瓷局面,并被誉为世界闻名的“瓷都”和“白金”城市。因瓷业发达,贸易昌盛,人文荟萃,又为宫廷御窑厂所在地,而成为全国陶瓷制瓷业烧造中心。
景德镇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各朝各代名窑辈出,创新形式层出不穷。如元代的青花、釉里红;明代的三彩、五彩、青花斗彩;清代的珐琅彩、粉彩、墨彩、浅绛彩;民国的新粉彩、新彩等等。清代乾、嘉以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随着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社会开始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艰难里程。至此,中国海禁大开,欧风东渐,中西方文化接触频繁。
我国陶瓷绘画受社会变革与人们审美取向的转变之影响,当时的景德镇亦有陶瓷革新之新思想与新观念产生,并在景德镇制瓷艺坛激起一股洪流激潮。清末、民国时期,全国许多画家聚集于景德镇。新安画派其时供职于景德镇御窑厂,画师中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等为领军人物的一批皖南籍画师们,在为清代御窑厂供职作画之余,不拘于景德镇传统青花、粉彩瓷的装饰工艺性、程式化、标准化的制作限定,致力于陶瓷装饰的绘画性变革与创新。他们冲破朝廷官窑造型与装饰纹饰的束缚,打破清规戒律,改变景德镇历代官窑瓷均由朝廷内府设计图案纹饰交御窑厂安排生产的制度。当时的御窑厂画师只能按图制作、按样生产,不惜工本、不计工时,力图精益求精、好中选优完成宫廷交给御窑厂生产的各项任务。不必刻意讲究材质材料与工艺技术的革新,不必讲究绘画者艺术表现风格与个性变化,不必讲究绘画的笔墨意韵。而民间传统彩绘艺人亦承袭前代造型纹饰种种行规制度,陈陈相因,复古制古的作风传统保守。这些画师积极适应新时代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锐意求进、革新,借鉴吸收中国画绘制方法之优长,并将其与陶瓷装饰传统技艺相结合,创造出清新又颇具文化内涵的瓷画新风。他们在传统粉彩绘画装饰基础上,以中国画浅绛彩绘画技法在白瓷上绘画装饰,其“以瓷代纸,以画入瓷”,首开景德镇瓷上绘画艺术性表现之先河。因历史上明、清两代烧造宫廷用瓷御窑厂所在地设在景德镇五龙抢珠的珠山,珠山又是其时官方陶瓷政务之中心,钦差御史往来频繁,故“珠山”名扬天下,“珠山”也成为景德镇的象征和别称。“以瓷代纸、以画入瓷”的瓷上绘画遂称“珠山画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