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带孩子去海边看人画画,想通过这种接触提高孩子的艺术兴趣。事后,父亲问孩子有什么感受,孩子话让人大跌眼镜:没有相机真可怜。
妻子问:"你觉得我这张自画像怎么样?"丈夫看了半天说:"对不起,我看不懂抽象画。"
对于艺术,观点总是不一致的,或许这就是碰撞。
在我看来,前面的笑话是对绘画过于追求写实的一种嘲讽--不如用照相机咔嚓一下来得干脆,后面的笑话则是把抽象画定义为糟糕。
绘画需要融入个人的思想感情,但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不一样,如果融入了自己和所有人琢磨不透的思想感情,让别人看不懂自己解释不出,那结果其实很糟。
在"第四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上,一幅出自广东画家梁铨的中国画《山中日日试新泉》引来不少好奇者围观。这幅用各种条状宣纸横向粘贴出来的中国画,画面仅有16个黑圆点和9个蓝圆点点缀,远看像"白板一块"。许多观众很疑惑:"这是什么画?是不是没挂上去呀?"
一旁的保安笑道:"刚挂起来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这是什么,像没有画一样。"和许多观众的反应一样,研二女学生吴娅琴在看了第一眼后,也是一头雾水:"这是么回事?"她伸着脑袋仔细察看:"是不是搬走了啊?"她笑着问。看了半天后,嘟囔一句"没看懂。"
这是长江日报的一篇报道,标题为《"白板"搞晕看客 艺术创新?故弄玄虚?》。这与“交白卷”的故事有点异曲同工——
学生交了白卷。
问:画了什么?
答:牛吃草”。
问:草呢?
答:牛吃了。
问:牛呢?
答:吃饱了走了。
不只是绘画,其他艺术也一样。
我曾参加过一个外来艺术家的作品展,所谓的作品可以说是千孔一面:用泥巴做成筒状,然后在不同的位置作不同方向的扭折,只不过有些颜色和纹路方面的变化。
看完展出,我实在想不出那些作品有什么艺术性,也感觉不到其中有什么美,于是便向一位熟识的也是搞艺术的参观者请教,结果得到的回答是"艺术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之后,这位外来艺术家在接受采访时,也只字不提他作品的艺术构思等实质性内容,而是大谈特谈用了多少种泥巴、烧了多长时间。
看过一档节目,韩美林批评现在艺术界有很多人用铁丝随便一扭,或者整个钢球上去,就说是艺术作品,问作品有什么含意,答“艺术是不需要解释的”,韩美林质问:艺术怎么不需要解释呢?
我小的时候常玩过家家,搞一点田泥,如果可塑性不够,便撒上一不泡尿,然后胡乱地捏出一些自认为是家庭所需的东西。很可惜,这些东西未能保存,不然也可以办个艺术展。想知道有什么艺术内涵和美感?告诉你:艺术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而且,我用的是当地特有的田泥,撒的童子尿不多不少,里面还融入了我难能可贵的童真!
艺术提倡创新,但我们不能打着创新的旗号瞎搞一气。看过一句话,我觉得非常经典:变来变去,不叫创新;没有方向,不叫进步;只破不立,不叫发展。
做艺术不是做拷贝,但绝不能让人不懂。这是个人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