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街头偶遇朋友A君。A君颇为自得地告诉我,他评上了“XXX陶艺大师”。A君是名基层公务员,3年前开始学画瓷器,原因据他说有两点:一、画瓷器钱来得快;二、混入陶艺圈,能有机会接触到一些领导,对自己的仕途有所帮助。从此,陶艺成了A君的主业,公务员的工作反而成了副业。
A“大师”终于得偿所愿,作为朋友,我为他高兴,可作为纳税人,我却很不爽。
还有一次,我去拜访外地陶艺家B君。闲聊中,B君有意或无意地提到,一位县处级领导投师他门下学习画瓷器。如果不是B君吹嘘,那么A君所称的“陶艺圈领导扎堆”所言非虚。
在景德镇陶艺圈,流传着一些陶艺家与政府官员关系亲密的段子。其中一个很经典:一位陶艺“大师”在酒店宴请朋友,“大师”喝得兴起便开始对朋友炫耀:他和某某领导关系很铁,只要一个电话,某某领导立即屁颠屁颠的过来。朋友们不信,嘘声一片。“大师”随即掏出手机……10分钟后,某某领导果然出现在众人面前。有人竖起大拇指大喊一声:“‘大师’真牛!”
坊间的段子固不可信,但陶艺家与官员相交甚厚却是景德镇公开的秘密。在一座以瓷闻名、以瓷立市的城市,政府官员与陶艺家交朋友在情理之中,无可厚非。但如果两者关系过于亲密,不免令人猜疑。而如果政府官员也成为陶艺家的一份子,则更加遭人非议。
非议一:不务正业。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低下被人诟病已久,因此政府提出了“转作风、提效能、促发展”的口号。在此背景下,公务员还有闲情雅致,花费大量的时间从事陶艺创作,不能不令纳税人心存不满。
历史上有个很有名的““木匠皇帝”明熹宗。当时外有金兵侵扰,内有明末起义,明熹宗却对朝政不闻不问,而是对木匠活有着浓厚的兴趣,只知道制作木器,盖小宫殿,导致宦官当权、民不聊生。拿明熹宗举例也许不大恰当,但公务员也应以史为鉴,牺牲业务爱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尤其是高级别的公务员更应以身作则,否则“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非议二:与陶艺家争名。公务员参评陶艺“大师”已非个案,景德镇陶艺圈对此颇有微词,尤其是落选的陶艺家更是怨言颇多。他们认为,公务员当选“大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政治上的优势。在圈外人看来,公务员仅凭业余时间的“修行”就能击败众多职业陶艺家,从竞争异常残酷的“大师”评选中脱颖而出,要么是天赋异禀,要么就是公器私用。
中国的官员向来以“低调”著称,行事高调的官员实属官场中的异类。可为何在进入陶艺圈这个问题上,官员却变得如此高调呢?这就有了第三个非议。
非议三:“雅贿”之嫌。近年来,中国陶瓷艺术品市场日渐兴旺,“大师”作品身价倍增。据业内人士透露,包括陶瓷在内的艺术品市场之所以火爆,其实背后隐藏着“雅贿”的兴起。国内某媒体曾经以《“雅贿”背后的“洗钱”暗流》为题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披露。文中引用了著名书画经纪人郎永的一句话:“现在官员收礼都相当谨慎,普通的礼品根本看不上眼,冒着风险也值不了什么钱,不如不收。但是,古玩字画就不一样了,有时叫人很难拒绝。”
事实上,“雅贿”还是存在一定的风险。鉴于以艺术品形式行贿受贿的现象日益突出,中纪委颁布了新的规定:官员不得收取古玩字画、不得收取润笔费等等。但是,“变通”的方式毕竟太多了。其中最绝的一招就是官员变身“艺术家”。行贿者在市场上用大价钱购买官员的艺术作品,既达到了贿赂之效果,又不会授人与柄。或者,行贿者向著名艺术家购买作品,然后再让该著名艺术家与官员进行作品交换,美其名曰艺术交流。为了避免给人口舌,官员最好拥有较高的艺术头衔,就能在名义上达到“等价交换”的效果。
我真心希望这些非议都是捕风捉影,但是,既然会造成外界非议,公务员就应该以维护政府形象为大局,牺牲小我。当然,我并不反对公务员在业余时间画上几笔,但切莫在陶艺圈内“展露才华”。为人民服务才是公务员施展才华真正的舞台,其他的才华孤芳自赏就可以了!
据说还有人辩解说,官员成为陶艺家更能证明景德镇是当之无愧的瓷器之都。按此逻辑,澳门的官员岂不要成为赌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