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还是黄铜时代?
了了亭 资讯 本文刊载于《瓷器》:有人说,目前艺术品的价格还处于黄铜时代,未来10年才可能达到黄金时代,但也有人大胆预测,艺术品的价格随时会从黄金跌向黄铜。
究竟哪一种看法更为准确?也许时间的粗略梳理会给人以更清醒的分析。
文首曾提过,距离1992年10月新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场艺术品拍卖已整整20年了。20年时间弹指而过,但中国拍卖的这20年,可谓是天翻地覆。最为引人关注的,自然是拍品的身价:20年中以几何级数快速增长,而且中间几乎没有停歇。
20年前的第一场拍卖会,仅成交235.1万美元,底价1.1亿美元的战国毂纹璧,因最高出价仅1.05万美元而流拍。如今的拍卖会成交量早以“亿”计,并屡创天价。2010年瀚海秋拍,徐悲鸿的《巴人汲水图》落槌价1.7亿元,2011年中国嘉德春拍,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4.25亿元人民币创下书画交易纪录。
然而,有心人可以看出,虽然有王翚、傅抱石、徐悲鸿等名家画作再创拍卖纪录,但近20年来拍卖市场中的龙头品种——中国书画进入调整期,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当代玉雕、近现代大师绘瓷、白酒等昔日的一些二线品种,则在书画市场乏善可陈的情况下,成为资金关注的焦点。
1993年底,马未都曾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叫《马说陶瓷》,在书中他曾经以半开玩笑的口吻大胆预测:一件乾隆时期的官窑瓷器精品未来至少能卖到十万元。现如今,乾隆官窑领跑,带着“清三代”瓷器一路向上,成交价早已经是马先生预测的百倍千倍。
瓷器收藏在2011年经历了上扬与回落之后,会呈现出什么样的走势?现在一语定论或许太过武断,然而秋季比春季更“冷”的事实让不少人看清,二线品种的逆市上扬也许是过热了。经过对这一年的梳理,一句话也许最能令藏家清醒:艺术品是要人爱的,它的生命与价值只有在人们真正的热爱、追求中才能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