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亭 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资讯 本文刊载于《瓷器》4月刊: 野草因其平凡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野草是阳光、水和土壤共同创造的生命;野草看似散漫无羁,但却生生息息,绵绵不绝;野草永远不会长成参天大树,但野草却因植根于大地而获得永生。
在景德镇,具有陶瓷草根特色的地方不光在老厂,太白园路附近的陶瓷店铺正悄然形成规模,虽然大部分还处在走低端市场的状态,但这种最贴近生活的运作模式,却是陶瓷发展的根本所在。草根代表着这样一群人:他们知道自己很优秀,眼界比别人宽,舞台比别人大,但是他们简单,低调,很热爱身边的每个人,不自大,很快乐地骄傲着。
新的开始
从曙光路经过很容易发现这条正在进行道路改造的太白园路,其实这条路有着多年历史,熟悉地理环境的人都知道曙光瓷厂就在这条路上,一些传统的仿古瓷以及大件的陈设瓷皆出自于此,这就是为什么走在这条街上,就能看到很多它们的身影。
现在这条路两旁的陶瓷店铺已经初具规模,甚至不少装修得颇有特色,一些大件陈设瓷摆放在店外很有气势,即使站在很远也能知道这里的店铺在经营陶瓷。
几个月前,刘怀忠还四处奔波于景德镇各陶瓷街,希望能找到租金便宜,位置又理想的商铺。刘怀忠从事陶瓷批发这一行有不少年头了,他之前的店铺在陶瓷城,租金的增加给他这样的小店铺带来了一些压力,过完年后的几个月里,寻找新的铺位成为他的头等大事。
刘怀忠很小的时候就随父母迁居景德镇,由于家中兄弟姐妹多,家庭比较贫困,初中毕业后的他打过小工也去过工厂做临时工,年纪尚小的他就做过小生意来贴补家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对他来说一点都不假。也许从小在生意场上历练惯了,所以他一直都在走从商这条路,尽管一路艰辛,但却是他喜欢的一份职业。
起初,刘怀忠是做陶瓷原料的,后来和朋友一起卖过石膏粉,虽然现在从事的是陶瓷经营,但回忆起来,他还有过一段从艺经历。当时只有初中文化的刘怀忠初来乍到景德镇,对陶瓷完全是一个门外汉。像他这样要想在强手如林、藏龙卧虎的瓷都景德镇拥有一席之地,那其中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
在景德镇不做陶瓷做什么呢?为了能接触陶瓷这一行,刘怀忠广泛拜师学艺,刻苦钻研陶瓷烧制、制作技术。他深深懂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知道只有摒弃功利性,沉下心,专心制作,才能制作出真正的艺术品。“我以前的一个老师说过,一件作品100个人看不懂,第101个人看懂了,那就叫艺术。”刘怀忠知道陶瓷是艺术,艺术就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那个时候学的东西比较杂,家里的条件也不允许他有足够的精力去沉下心来钻研艺术,所以这条路始终没有继续下去。创作需要时间和精力,对于急需维持家庭生计的刘怀忠来说不是很现实。不学陶瓷创作,改行陶瓷生产,刘怀忠在原昌江广场边建了个小窑,边烧边学,另外帮人家搭烧瓷器,这条路径对做陶瓷批发确实起到了作用。
“像我们这些做陶瓷批发的主要靠走量,利润都不大,所以能节省的开销就尽量节省。”这就是为什么刘怀忠经过几个月的斟酌后,最终选择了刚刚兴起的太白园路陶瓷店铺,他希望从这里有一个新的开始。
草根特色
从刘怀忠那出来,记者被一家青花瓷小店吸引,店主叫李伟,不了解真猜不到他搞青花瓷已经有10年,据称在这家店铺里大部分作品都是他自己设计的。
仔细瞧了瞧李伟的小店,这里专营青花瓷,有杯、盘、碗、蝶、花瓶,甚至桌子和椅子的靠背也有陶瓷元素,这种木瓷合一就是李伟的独创。其实在开店之前,李伟已经是业内小有名气的陶艺家。“这是我在老厂老房子里找到的这种感觉,把老房子里的老木头和瓷结合在一起。”李伟觉得,青花给人的感觉很清爽、很漂亮,而老木头的颜色和纹路又比较沉着,所以这两件东西放在一起便有所呼应,带来一种别样格调。
其实李伟一开始并没有想过要在这里开陶瓷店,因为很多人叫他把作品放到网上做一个展示,但是李伟认为他的东西也算一种特色,只有实物才能呈现青花的这种特别所在,所以他就做了很多设计的东西,当把这些设计做成物品时,就这样开了一家店。
李伟比较钟爱青花瓷,他总说青花瓷清新淡雅,是瓷器中的上品。正所谓曲高和寡,青花瓷的消费群也非常有限。 “因为青花这个东西,它本身就不是很张扬的东西,不是特别打眼,你第一眼看了以后,眼花缭乱,他需要慢慢欣赏,越看越有味道的东西,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很浮躁的人,你根本就不会喜欢这个东西。”虽然目前李伟的店铺规模不算大,但他相信今后能凭自己的努力越做越大。
在这条街开陶瓷店铺的人中,有不少都是夫妻双双下岗,依靠原来的特长和技术,建起了陶瓷作坊。别看是小作坊,他们的工艺水平还不低呢,特别是那些小工艺品销得确实不错。
小作坊在景德镇主要是指瓷器烧造和成瓷加工的场所,别小看这些小作坊,还真是藏龙卧虎之地,不仅接纳了成千上万的陶瓷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而且还承担了景德镇陶瓷兴旺发达的社会和历史责任,让景德镇陶瓷仍然显示出蓬勃发展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