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1.6米,长9.8米,用瓷达14000千多件,矗立于市人民广场的那尊瓷虎,成为来景旅游人士的最佳取景点。
景德镇的陶瓷作品中,有不少以"虎"为表现主题,卧虎、上山虎、下山虎你都可以看到。而位于人民广场的瓷虎,被设计成巍然而立、仰天长啸的姿势,作者到底想表达出什么样的意图?
这让人联想起近年来围绕景德镇的争议不断,对于其中与事实明显不符的误解,我们的确需要强而有力的声音予以辩驳,以维护自己的形象与尊严,但如果对方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我们又该如何面对?
发言人在哪里?
景德镇没有陶瓷艺术,只有陶瓷工艺;景德镇的陶瓷作品只是沉溺于前人的艺术成就,陶瓷从业者热衷于相互抄袭与模仿,缺乏创新精神;景德镇缺乏完整的艺术理论体系,这注定了当地陶瓷文化的浅薄与苍白……
类似的指责,景德镇人似乎习以为常。
尽管位于当地的陶瓷学院教授及讲师夺得全国美展的金奖与铜奖,尽管中青年陶艺家的艺术成就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艺术界人士所认可,尽管包含陶瓷工艺、陶瓷工业发展史、陶瓷从业者生活习俗等内容的“景德镇学”已日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但景德镇依然被一些别有目的的人称为缺乏艺术细胞、缺乏文化的支撑。
但让某些并不真正了解景德镇的人时不时跳出来攻击它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常懒得去辩驳,认为事实胜于雄辩。可这却让更多不明真相的旁观者,以为攻击者所说的话就是事实,而舆论上的弱势,对景德镇造成的不仅是名誉上的损害。
“这对景德镇肯定会产生(不利)影响”,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美术系副主任张婧婧认为这就像前几年无序陶瓷展销的泛滥,让许多人都以为景德镇生产出的瓷器都是“地摊货”,从而让瓷都以及景德镇瓷器的声誉跌入谷底。
而在艺术界或其他方面经常遭遇指责,而我们又持“沉默是金”的消极态度不予回应,很可能让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在中国乃至全球文化界的地位降低。景德镇的艺术品及工艺品也可以受到牵连,导致消费市场对其经济价值严重低估。
为此有人提出要建立景德镇的“发言人”制度,及时对外界的质疑做出反应,张婧婧对这一想法表示赞成,并认为就陶瓷艺术界来说:“热爱景德镇就应该为景德镇说话!”
艺术之城
景德镇的魅力与神奇,并非一两句批评便可被否定。
8月28日上午10时,20岁的童宏伟正守在他的陶瓷小摊位前,去年下半年他从朋友处得知雕塑瓷厂周六创意集市的存在,半个月前他成为集市100多名摊主中的一员。
熟悉创意集市的人都清楚,该集市的摊主多为陶瓷学院、景德镇高专、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美术院校的在校生或毕业生,但童宏伟却是通过景德镇陶瓷业极为传统的拜师方式,于17岁那年跟随一位知名民间陶瓷艺人学习陶瓷雕塑技艺。
但你无法将童宏伟的作品与创意集市其他摊主的作品分为“传统”与“现代”,这位小伙子的人物瓷雕与浮雕瓷盘,带有鲜明的现代艺术特色,可以看出他的创作深受那些大学生的影响。
应该没有人手把手地教童宏伟如何捏制现代风格的陶瓷作品,也没有美术院校教授向他讲述最新的西方艺术理论,但他却能在已掌握的中国传统陶瓷工艺基础上,无师自通地吸收与师门完全不同的艺术元素。
像童宏伟这样能将他人所长为己所用的陶瓷从业者,在景德镇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正是无数个童宏伟,与一大批在艺术创作和学术理论上都卓有成就的陶艺大师,托起了景德镇这座艺术之城、陶瓷之都。
面对他人站不住脚的指责,我们当大声地驳斥,但对于确实存在的问题,景德镇人更不该讳疾忌医。
最有力的驳斥
2004年的“封都事件”之后,外界对于景德镇的非议有所减少,但时常仍有些刺耳的言论向老镇飘来。不喜与人逞口舌之能的景德镇人,选择真抓实干来应对唇枪舌剑。
你不是说景德镇陶瓷艺术创新不足吗?好,那我就针对景德镇所有的陶瓷行业,举办诸如“创意瓷都·绿色崛起———首届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大赛”等赛事,花数十个亿发展景德镇的陶瓷创意文化产业,建设世界级陶瓷创意设计中心,让景德镇成为世界艺术陶瓷、日用陶瓷等陶瓷品种的创意、策划以及学术交流的高端平台。
你不是说景德镇的艺术陶瓷仍以小作坊生产为主,规模不大吗?好,那我就开创“红店一条街”,将原国营瓷厂老厂区开辟为创意产业园,实现艺术陶瓷生产的规模优势,为数万陶瓷艺人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景德镇以诸如此类的大手笔,以事实封堵了不少异见者的嘴,但这并不能说我们已做得尽善尽美。
日用陶瓷业的设计意识依然不强,与唐山等产瓷区相比仍有差距;部分小有名气的陶瓷从业者过分追求工艺的精湛,忽视艺术创新也的确是难以否认的事实;景德镇当地人对于陶瓷的热爱,难以与韩国利川等国外著名瓷业城市的市民对本地陶瓷的热情相比;缺乏一个艺术环境相对纯粹、场地空间又足以使用,供纯艺术追求者聚集、交流艺术思想的“画家村”;现有的陶瓷博物馆或展示中心所陈列的展品,多为反应“过去”的中国传统艺术风格作品,具有现代艺术风格的陶艺馆等文化场所却难寻其踪……
以上那些依然存在的问题,我们无法也不能回避,而在市场经济大潮下,部分陶瓷艺术从业者的精神迷失,也不再是什么新闻。
人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力,我们自然也有权力去驳斥不同的声音,但只有让自己尽可能地无懈可击,才是对不同意见最有力的驳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