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正在江苏的宜兴,这座著名的中国陶都目前可谓风声鹤唳,几乎所有的紫砂壶制作大师面对我们的采访都噤若寒蝉,有消息说,当地政府已经下了禁口令,明令所有的采访都必须通过当地宣传部门的审查与安排———显然,地方政府不打算因问责而开罪CCTV这样的威权机构,尽管一个月前它的报道把紫砂业推到几近灭顶的边缘———江西的一位朋友在今天给我发的一条短信内容是:听说宜兴人自己都不用紫砂壶泡茶。我回答说:这肯定是谣言,因为我在这儿走访的每一位宜兴人都是用紫砂壶泡茶待客。
类似我朋友这样的以讹传讹,目前泛滥于市。
(一)
我注意到了此次“紫砂事件”中工商和质检两大部门的双双缺位。
说实话,我也认为由中国家电协会与中国陶瓷协会来撇清紫砂制品是否有毒是不恰当的,难逃“护犊子”之嫌。中国的行业协会非常怪异地没有将自己定位于NGO,而是毫不见外地自比“一级组织”,本来应该是市场经济产物的行业协会,本质上却是计划经济的遗老遗少,把自己放在一个尴尬的“二政府”的位置上。
所以才会有“尴尬人偏遇尴尬事”。
按理说,“紫砂事件”一露头,这两大协会该做的事儿,不是直接跳出来“护犊子”,而是督请工商、质检这类行政执法机构出来,从权威部门讨要说法,然后,在根据权威部门的结论采取措施,该维权的维权,该清理门户的清理门户……
比如“紫砂事件”,首先请权威检测机构拿出涉嫌产品的质检结果(这应该是件不太难做到的事),如果质检部门说真有问题存在,启动内部纯洁机制,将行业内的害群之马“逐出山门”;如果检测结果表明紫砂蒙冤,那就可以由协会出面向责任机构(比如CCTV)讨要说法,或讼之于公堂,或和解于庭外。
遗憾的是,两大协会选择了错误的做法,让自己顷刻间由有理翻盘为无理。
网上舆情显示,他们的结果一出来,不仅没有起到“水露石出”的效果,反而激起“欲盖弥彰”的狐疑。
该行使职权的不作为,不该作为的跳出来声嘶力竭摆大人谱,拿着鸡毛的人在这里捶胸顿足,令箭在握的却一边袖手旁观,这是典型的中国式“拆烂污”,是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弊政的恶行与恶果,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残留,是市场化社会的反动。
政府应该明白自己的职能之一,就是制定一套确保市场竞争有序和公平的游戏规则,引导市场达到相应的供求平衡状态,而同时这种供求平衡是通过市场上的优胜劣汰来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说白了,政府应该致力于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而不是直接介入甚至干涉某一具体的经济行为。
这种观点应该说不是很新鲜,但是很正确。
(二)
很多年前,《中华工商时报》曾经联合北京电视台搞了一档“维权实验室”,形式不复杂,每周一次,派人从市场随机采购某一类产品的N种,送交权威检测机构当场测定,当场出结果,全程纪录,全程公证,是真正的公开、公正……
结果可想而知,节目大受欢迎。
我依稀记得有一期关于VCD质量检测的,里面涉及韩国的三星产品,三星公关人员在得到消息后,抢在节目播出和报纸刊登结果前实施公关,但新闻机构顶住了压力,还是把真实的结果公之于众,三星产品其实在那次质检中独占鳌头,他们随后将原本计划用来公关的钱拿来做广告。
这一故事表明,只要能真正公开、公正,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应该都不会差到哪儿去。
可现在的现实是,公器私用泛滥,新闻机构手持大棒成剪径的强人,管理部门一手遮天俨然收保护费的老大。本次“紫砂事件”中,斗法的一直是这两个机构,企业这个真正的主角,最后其实只有“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吞”般的无奈与无语。
宜兴有紫砂壶大师很明确地告诉我,不接受采访是“不愿意陪你们玩”。
我在工作中常遇这样的尴尬,总有人问我:你的报道收不收费?不管我费不费口舌,对方最后总归是将信将疑。某些人的不良行径,不仅摧毁了这个行业应有的尊严与体面,而且从根本上动摇了民众对言路的信任与支持。这是当下一个很糟糕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