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是不真实、不科学的,物象、空间的大小的比例关系, 陶艺作为公共艺术的一个分支,在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升大众的文化品位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地位日趋重要。相应的, 社会对于高水平的陶瓷艺术人才的需求也愈加迫切。对于年青的陶艺工作者来说,如何成长为成熟的艺术家,笔者从积淀生活, 师法传统以及锐意创新三个方面, 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生活,传统,创新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的提高,对生活品质和周围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城市的公共场所,对艺术品装饰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如城市广场、学校、公园、小区、机关,酒店等室内外的空间需要艺术品来装饰点缀,陶艺作品更是具有其它艺术品无可比拟的优势。在这种对陶艺发展的利好背景下,作为从事陶瓷艺术的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也有充分可能为当代城市文化的发展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尤其对于年青一代的陶艺工作者,如何在继承传统陶艺文化和借鉴西方现代艺术,创造出既有高雅品位同时又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的艺术作品,是摆在每一个年青陶艺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笔者借用唐代画家张躁的创作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要求年青陶艺工作者要站在时代文化的高度,广汲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资源(这里把“造化”一词的外延加以扩大,不仅仅指自然,还包括一切既存的文化资源),同时锐意创新(“中得心源”),为成长为无愧于时代的艺术家而夯实基础。结合工作几年的心得,笔者谈谈个人对年青陶艺工作者如何成长问题的一些思考。
2 积淀生活
生活是艺术的源头活水。有丰厚的生活体验,是青年艺术家成长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年青的陶艺工作者更应该努力地积累生活中的点滴经验,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感人细节,作生活的有心人。而这些经验和细节,在创作过程中,往往通过适当的形式,运用陶艺语言表达诠释出来,成为凝聚艺术家情感和心血的艺术作品,最后返归于社会生活,接受大众的评论。而艺术家也正是在这种与批评者的交流互动中感受欣赏者的脉动,理解审美接受者的品位意趣,从而自觉不自觉地不断转换审视世界的目光,调整艺术作品的表达方式。也正是在这种审美创造者和接受者的相互影响下,良好的艺术氛围才可能形成,优秀的艺术作品才得以诞生。
例如,当创作或设计一件城市室内外陶艺作品时,创作者应该尽可能的到实地考察环境,用相机拍摄放置陶艺作品的几个不同角度的照片,当陶艺小稿制作完成后,可以模拟陶艺作品与环境的关系。当发现陶艺作品与环境不协调时,创作者应该及时的调整陶艺作品的尺寸、色彩、造型等相关的内容。
艺术水平的高下与艺术家的艺术素养和生活积累有着必然的联系。而艺术家的天职不是庸浅的乐观,冷漠的徘徊,而是永不停息地进取,在进取中获得美的光焰,从而让人们从中受到陶冶。
对于生活积淀还不丰厚的年青陶艺工作者,更应当融人生活,特别是在从事陶艺创作之前,应该花大量的时间,向大众了解当地的人文特色,了解城市的历史风貌。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找到承载这座城市文化的符号,用陶艺的语言来表达出来,表达的空间可以大到这座城市的大环境,小到这座城市的角落,只要符合这座城市的特色,哪怕是表达了其中的一个点,对于陶艺作品本身而言,就足够了。
当然,对年青陶艺家来说,在创作实践中,也还需要将大学时代学习陶艺制作的思维模式进一步地转换,使之由陶艺造型本身的美感向作品的色彩、材质、尺度、形式、内涵与环境的关系转化,使艺术与历史文脉贯通。我想,这些因素的考虑,是创作一件优秀陶艺作品的基本要求,对陶艺工作者来说,更要严格的要求自己,让自己在创作中不断的成长和提高。
3 师法传统
陶艺的发展不应当是“一枝独秀”式的进步,而应当“转益多师”,具有“百花齐放”的生态,才可能正常生长。这对于年青的陶艺工作者来说,应当在艺术的百花园中,学习各种艺术门类的有益经验,如油画专业的,版画专业的,雕塑专业的,设计专业的,哲学专业的等等,采百家之长为我所用。更重要的是,公共艺术作为一门综合艺术(融合建筑,雕塑,园艺,城市规划等等),不可能闭门造车,独守一隅,而应当要认真倾听其他艺术门类对公共艺术的理解,取长补短,和谐共生。例如,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就充分运用了瓦当这个陶艺载体,来表达建筑的文化意蕴。反之,在陶艺的创作中,也应充分考虑到相邻艺术门类的关系,做到各司其职,和而不同。
艺术是有根的,根就是历史传统。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源远流长,是现代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说过,我们要创造出“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文艺作品来。这种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正是中华艺术独特性的表现形式。说到底,这种气派和作风,根本上还是来源于传统艺术的形式,手法,韵味,意境。这也就是我们在现代设计艺术中所反复运用的法宝。比如,200 8年奥运会会徽的中国印,就是一个例子。对于年青的陶艺工作者来说,要在艺术上有所突破,固然学习现代西方艺术是所谓“与世界接轨’的窗口,但是,对传统文化的遗产的继承和借鉴,更是我们获得自己民族身份认同、 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根本。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于陶艺工作者来说,必 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向传统学习,向其他综合艺术门类学习,向哲学、 自然科学等学科学习,这样才会有艺术创作灵感的源泉和火花,作品才会有深度、有内涵和震撼力。
中国传统艺术讲究玄学的阴阳太极、“传神”、“气韵生动”、注重时空的情感与想象,讲究艺术的“意境”、情景交融、方圆相济、柔中含钢、拙中藏巧等等。在室外陶艺的创作实践中讲究陶艺与环境、整体与细部、尺度与体量,实体与空透、动与静、疏与密、紧与松、远与近、含与露等等,这些都是创作实践中的美学对立和谐,都是万物内在的精神之灵。处于时代迅速变革的今天,艺术面临多种选择。陶艺正以它独特而鲜明的形式特性,展现出空前丰富的主题内容、精神气质、形式结构和审美心态。它在城市环境、庭园美化、装饰环境、室内陈设等各方面,已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重视和采纳。而这一艺术形式正以它那固有的造型实体占据空间、衔接环境,从有限中获取无限,这正是陶艺生命力的所在。
4 锐意创新
创新是艺术生命的灵魂。张躁所说的“中得心源”,其实讲的就是艺术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心灵深处探索创造。这种创造当然指的是在前面所说的借鉴和师法基础上的创造,而不是凭空捏造。
对于年青的陶艺家,我想应当从技法、形象和理念三个方面加以创新。
先谈技法。其实,任何一个艺术门类的创新,都包含这技法的创新,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也。技法其实就是用以成“事”之“器”,即是达到目标的手段。对年青陶艺家而言,在探索新的材料载体,新的表达方式上,较之老艺术家,有着先天的优势。比如,在陶塑中除了充分发挥粘土、陶瓷本身的表现特性外,还可以考虑借鉴现代材料科学方面的新进展而加以合理利用,创造出不同于传统陶土塑制的美感来。再如,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设计的强大威力,在一定程度上对陶艺家的脑、手加以解放。比如,在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就可以把任何—一张数码照片轻松转换成浮雕效果。我想,在技法方面的创新,当然不仅仅指这些方面了,这是一个年青艺术家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大有可为的地方。
第二,艺术形象上的创新。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 都有其时代独特的艺术形象。比如秦兵马俑艺术,其高度写实的形象,排山倒海的气势,就是跟秦始皇千古一帝的时代分不开的。古希腊人体雕塑的杰出成就也是特定时代的传神写照。因此,如何把握时代脉搏,创造出属于自己时代并无愧于自己时代的艺术形象来,是年青艺术家的使命。特别是在审美日趋生活化的今天,更需要富于创意的艺术形象来装点人们的生活。时代已经发出了召唤,年青的艺术家需要的是创造的勇气和热情,去给时代留下独特的印象和标记。
第三,理念的创新。理念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应该说,理念的创新是最根本性的创新。前面所说的技法、形象上的创新,归根到底是为理念服务的。同样的材料,一样的形象,但是理念不同境界就会为之一变。以毕加索创作于l 943年的《牛头》为例,艺术形象就是利用自行车把和车座构成的。对一般人来说,这好像是人人可为的,但是,一般人却缺乏毕加索所具有的创新“理念”。《牛头》实际上是用普通日常的生活意象表达了对生活的一种发现。对于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而言,这种理念上的发现和创新,则成为是平庸艺术家和卓越艺术家的分水岭。但是,这种创新,又跟前面所说的师法,学习分不开了。
当然,要成长为一名卓越的陶艺家,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笔者还深深感到,社会还应当为青年陶艺工作者的成长提供必要的体制环境, 比如通过立法保障公共艺术在市政建筑工程预算中所占比例,提供进修深造的机会,在各种协会、组织中为青年陶艺家提供发出自己声音的平台等等。这些外部环境是青年陶艺工作者成长迫切需要的,它是艺术家成长的土壤和气候。
以上几点思考,我想是一个年青陶艺工作者,走向成熟的陶艺家所要走的成长之路,更是广大年青陶艺同仁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