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上网看过一篇评论宫斗剧的文章,我深有同感。每晚把持遥控器,我和老婆爱看不同的电视剧,我喜欢看抗日题材,厌恶看后宫剧,如同王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太浪费时间和感情;而老婆喜欢看宫剧,对抗日题材也不反感,耐着性子,让我抒发着爱国情感。我是红旗下的蛋,在抗日题材电影,电视剧中熏陶中长大的,有着那份狂热的爱国情绪。而对于老婆热衷的宫斗剧,我们俩就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真实的缩影-“明争暗斗”,我喜“明争”,也许是性格索然;老婆喜“暗斗”,因为,无限风光在险峰,无数争斗在后宫。国人相信事在人为,所谓“人为”,除了努力,多是指“搞关系”。后宫便是这么一个有各种关系要搞的复杂人际网络:表面上是一个男人说了算,实际上谁都可以影响他的判断;表面上等级森严,实际上一夜春宵就可以飞上枝头做凤凰;表面上是女人之间斗来斗去,实际上每个女人背后都连着一大家子的性命和利益,说到底是拼爹、拼色、拼财势、拼演技。
所以,我想大家之所以如此关心一浪接着一浪的各种大师评比,其实和看战争剧与宫斗剧是一样的心态,表面上是战争剧版的大师评比,一场轰轰烈烈的高地争夺战,战火硝烟,刺刀白刃,你争我夺。但局内局外的人都在另眼看着大师评比,就像看着一场艺术版的宫斗,权力舞台上、人性橱窗中,大师评比被注入了名利论,阴谋论、厚黑学等等诸如此类的权谋与名利的色彩。人生如戏,戏里戏外,亦真亦假,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后宫,任何事情正常的发展,轻易地解决了反而不安,总觉得一切没那么简单。这是两千年封建制度的沉淀下,导致国人对权力和名利一直有八卦之心,于是后宫戏版本的大师评比的舆论与谣言也是对收藏界,瓷业的这种心态的满足。也正由此,我借助了了亭这个平台续写一个系列的大师评比节节看的文章,也是希望讲叙一份真实,一段事实。
有案例说明,如果想要在职称上继续走下去,就一定要从幼稚走向成熟,要学会顾忌,要学会沉默,更要顺应时势去搭建自己的人际关系与玩弄手腕的后宫,这个过程中,你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在潜移默化地给您演绎或者讲叙着社交术,你听的越多,学得越多,就越顺利,但心性也越来越悲观,越来越封闭,越来越不真实。不管是什么样的职称或者荣誉称号的评比从来就不是个快乐的事情,充满了扭曲的激情和不能实现的希望。但每一个人都还是双眼紧盯着,因为那里有最大最高级的欲望,连梦都是镶金边的。于是乎,大家将80%的时间用来搞关系,搞荣誉,20%时间搞艺术,搞销售,用于创新的不知有没有5%?这就怪不得陶瓷艺术界这么多年“创新”更多只是口号而已。
不当大师多好,当我当着一位正在参加省大师评选的艺术家面前轻飘飘的说出了这句话,这位老师极其的沉重的重复了一遍“不当大师多好”后,抬起了头,露出了笑颜,这场场宫斗,不能不参加,岂能不参加。昔日是战友,今天是对手,我们何必讳言“斗”字。只要你人在这条道上,终究不能逃脱一个“斗”字。因为这些艺术的荣誉与称号的资源分配是有限的,同时这个资源又是没有办法共享的,那么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这个有限的资源被少量的释放了出来,为了获得这个珍贵的资源,战友变成了对手,并肩变成了竞争,现实环境和人性复杂的这种矛盾时段性的爆发,又会伴随着一次次评比的完结归于平静,可以让人疲劳的心理,紧张的敌视得到四年的休整,但你在休整的同时,内心都会时刻提醒你,要随时系好鞋带子。了了亭 李申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