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福伟,1976年12月出生,籍贯四川广元青川。1994年考入四川省内江艺体师范,学习油画和儿童美术教育,1997年毕业后分配到青川三锅中学教书。2001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2006年毕业后在景德镇陶瓷学院任教至今。他的作品大多反映“农村生活”,将现代雕塑手法与民间技艺结合,充分运用色彩,实现形与色的完美结合,具有浓郁的乡土味和亲切感。2009年,其作品《生死时速》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陶艺类金奖。
张婧婧,1975年4月出生,福建人,1992年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毕业后又继续深造;1996年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陶艺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景德镇陶瓷学院院长秦锡麟教授。199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她的作品风格独特,个性自由,完美地体现了现代陶艺具象与抽象交融的全新视角,多次在国内获奖。2009年,其作品《“弧”之系列》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陶艺类铜奖。
《瓷器》记者 朱袁成
12月25日,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在北京开幕。景德镇陶瓷学院青年教师孟福伟的作品《生死时速》夺得陶艺类金奖、青年教师张婧婧的作品《“弧”之系列》夺得陶艺类铜奖。
孟福伟出生在四川省青川县,回族,父亲是县供销社的职员,母亲是农民。1994年,他考入了四川省内江艺体师范,学习油画和儿童美术教育,毕业后,分配到青川三锅中学教书。工作之余,孟福伟画家乡的风景、为乡亲们照相,乡亲们朴实憨厚的性格和家乡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深深地触动着孟福伟。
2008年5月12日,四川遭受了有史以来的特大地震,而孟福伟的家乡———青川正是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灾区的点滴消息都成为孟福伟关注的对象。伴随不断的余震与重建的消息,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和创作,在悲痛煎熬中,孟福伟终于在2009年3月完成了《2008.5.12》这一作品,并入选文化部、中国美术馆主办的“文思·物语”首届赴台大陆当代陶艺作品展。
如果说《2008.5.12》太悲惨,那么《生死时速》作为孟福伟整体作品构思的第二部分,则体现出抗震救灾中英勇团结、相互救援的积极一面。作品表达了在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战士、干部和群众等社会各界在生死紧要关头,不畏艰险、舍己救人的大爱精神。
相比《2008.5.12》,在创作《生死时速》过程中,孟福伟舍弃了一些道具的细节,更强调群体人物整个向前的动势,把灾区救援一线的急迫而紧张、团结而向上的力度展现出来,营造出互助互爱而又有序的气氛。
为了突出整体氛围,孟福伟十分注意处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控制色调上,他大量使用了青砖和灰墙,夹杂了一些红砖、泥土,还有深色的家具等,但道具的整体色调都比真实的略浅一些,这样的色彩处理可以起到突出主要人物的效果。在尺寸安排上,道具物件都比人物体量小,人物处于废墟之上,构成最为重要的动态场面,这样的构思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主体位置和整体氛围。在人物的动态关系上,孟福伟都选择了向前俯跑的动势,每个人跑的姿势也各有不同,由此表现出每个人物不同的心理活动;这既符合整体需要又有个性变化,使整个作品既生动又能统一。
而张婧婧的作品风格独特,个性自由,完美地体现了现代陶艺具象与抽象交融的全新视角,多次在国内获奖,其作品《“弧”之系列》又获得此次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陶艺类铜奖。张婧婧的参评作品《“弧”系列1234》,以线条为主,整体看上去简单、大方却不失优雅。当问到为什么会选择“弧”作为参评作品时,张婧婧称,作为女人,她对曲线、线条有着天生的感觉,而且特别喜欢线条的光洁和流畅。此次参评她把线条这个元素融入作品中并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实际上,她也从以往很多的青花作品中融入了线条的元素,但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这一系列的作品却完完全全运用的是线条,特别纯粹,让线条、空间、形态全部展现,无论是弧线的角度还是造型空间,都有一种动态在里面,虽然作品是静态的,却能感觉到有一种禅意在里面。
张婧婧从没有想过自己设计的作品能够冲过层层筛选,夺得陶艺类铜奖,这对于她来说,是对事业的一次考验。全国美展中的陶艺项目,光参赛报名的参赛者就达2000余名,200多件作品进入复评,120件作品入选,6件获得全国获奖提名,进入了最后的关键时刻,她却表现得很平静。作为全国美术艺术圈子里最高荣誉的展览,她能够获得获奖提名,的确很不容易,这是很多从事美术行业的人所向往不已的最高荣誉。然而张婧婧却并没有满足这次的荣誉,她希望在五年后的12届全国美展上,能够向金奖冲刺,这个是梦想,也是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