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500件罗汉缸是母亲给我争取到的一个单子,烧好了,朋友拿走,烧坏了,自己留下打个洞-种树。于是第二天我到坯房定了坯,当时有两种坯,我比较喜欢这种折口的缸体,还有一种圆口内收的那种少了些霸气,这年头是男人就要烧有男人味的瓷器。坯定下后,我先请坯工抬起泥巴坯,我在下面用黑料签写了自己的名字,这泥巴坯死沉死沉的,而且特别容易破,所以搬运坯的时候要特别小心。这个时候请坯工搬起坯弄坏了不归我负责,少了一道风险。紧接着我请坯工将签写好姓名的泥坯送到吹釉的地方,下面就要开始吹釉的程序了。
第一步清洗整个缸体,将浮灰,泥巴等杂质清洗或者刮干净,这个过程大约耗时10分钟。
第二步给整个缸体补水,补水顾名思义,就是给泥巴坯上一层水,这补水是一个细致的过程,也是对坯体表面的毛病进行清除的一个主要工序。这个过程耗时20分钟。
第三步吹釉,给缸体的内外面各吹上不同厚度的釉体,这个过程里面主要使用的是空压机加吹釉壶,吹釉的过程一定要注意均匀,注意釉体在窑火下的流动性,所以吹釉的时候,要做到上厚下薄,特别是到底部尤为需要小心仔细。我吹的绿木纹是较强流动的釉体,因而底部的厚度非常重要。这个过程耗时30多分钟。
第四部,刮底,请坯工抬起吹好釉的泥巴坯,我拿着刀片将器形底部一些积釉和杂质刮除,这个过程有3-6分钟,需要坯工有着相当体力,我也需要足够快的速度同时也要仔细。
最后用手,将底部抹掉一层适当的釉体,之所以这样做,是个人感觉底部可能过厚,为防止釉体在高温窑火下流淌粘连棚板导致过缸现象,这个检查十分重要。
一切工序运行完毕,我就请满窑师傅帮我抬到窑位上,那天窑位满了,满窑师傅先给我找了个木架安置,等下一窑满窑。我又蹲在木架下,对缸体底部进行着更为认真细致的处理,拿着刀片一点点的刮底。这木纹釉难点在于,他的厚度稍微厚了流动性就过强,稍微薄了,窑工满窑的时候因为要抱泥巴坯上窑位,手部必然会带走其接触部位大量釉体,如果釉体被手部刮走过多,烧制后,会留下一个明显的黑色印记。
四天后,也就是今天,我去取烧成品,里面问题一堆:1,泥巴中大量的铁质泛了出来,在缸体上留下一个个的黑点。2,折口表面吹釉显薄,颜色发色不好。3,满窑的时候,我的缸和其他缸在窑车入窑的时候产生了摇动和碰撞,缸体口沿部分沾上了其他的釉体留下了一个粑粑印。4.有个地方有点缩釉,这倒影响不大,只是一点点。成功之处,发色很好,底部流淌到位,缸体没有任何变形。
故事,似乎在这里结尾没有说明什么问题,我想我还是来说说深度一些东西,比如,最简单的一个纯色系的青釉为何发色,肥润度不高,那么,泥巴的选择,施釉的厚度,釉体配料的质量,窑火的还原时间,强弱程度等等;再上一个难度阶层,一种带有窑变的釉里红,颜色灰了,飞了,窑变效果不好,往往和泥巴坯,画上去釉里红的厚度,釉里红料的质量,表面罩的釉,窑火的还原效果/强弱,窑位,空气湿度等等;下面,我们再上一个难度阶层,一种带有流动变化效果的釉体。
也许很多人觉得吹釉好像是一个很简单的工艺,简单吗,这是颜色釉能够出现神奇效果的一个最重要的地方。是啊,那种吹7.8遍十几遍的厚釉,一般人怎么吹都无所谓,好似青釉,又不流动,不会沾板,只要不吹急了起泡就可以了,当然简单。那好,我们简单一点,你罩个青花,釉面罩薄了,波状;罩厚了,发晕;刚刚好,才能发出最美的蓝色。再复杂一点,有些釉体特别是有一些自然窑火形成的特殊纹理,鬼斧神工,吹釉可是技巧啊,正常情况下,风门开的适中,器形上施釉每一遍走的均匀一致,上下统一。可是现实中那有那么准确,风门稍微开大一点,同一时间吹上去的釉就多了,釉层就厚了;吹釉的釉筒和泥巴坯的距离,长了,短了,厚度都不一致;器形的变化,从上到下,我吹N遍,泥巴坯在转盘上转动,一圈一圈的吹下来,每一段的接缝,接缝的厚度,上下的均匀程度,这个时候,心情,转盘转动速度,釉筒从上至下的速度,里面影响的问题太多了,整合起来,出问题的比例就成N次方的增加。那种对釉的施釉厚度,特殊施釉的方式,有着极高要求的颜色釉,自然难度出其的高,难度高,自然能够出现鬼斧神工的效果,一百个,是一百个效果,那像青釉,就那一种效果,一百个,是一个模样。
最终结论,再也不玩这种大缸了,成本高,损失大,因为体积过大,很容易出现各种毛病,这东西玩的就是心跳,烧成了,也给不了一个好价格,毕竟我又不是专家。烧坏了,没人要,自己种树,多烧点也许能出几件好瓷器,出好了卖出去的价格还顶不回损失,那些烧坏的可我们家也没有那么多树要种。我想这个就是颜色釉市场为什么衰败的原因,次品率高,成本高,价格低,受众狭窄,技术保护壁垒高。了了亭·李申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