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笔者拿出了以下几个观点来支持,“大师评多了,对瓷业的好处”
有个景德镇的朋友对我说了一句话,“一个墙倒了下来,砸了10个人,9个大师一个高工”,我“呵呵”一笑,这不是当年广州的9个经理一个副经理的景德镇翻版吗?这也许是某种事实,但也预示了景德镇瓷业将飞速发展的表象,景德镇瓷业就是一个艺术产业的特区,一个政府新圈点的“大师”特区。
1.景德镇工艺美术的发展在短短几年里面日新月异,这个里面少不了的是竞争。而瓷业的竞争最白热化的还不是在市场上面的短兵相接,而是在评选大师的你争我夺之间。所以,大师职称的评选,加强了艺术家的竞争状态,也保持了艺术家的竞技水平。“大师”不再仅仅是职称,更重要的它是踏入收藏界核心地区的“通行证”。不敢说大师二个字是万能的,但,没有大师在瓷业是万万不能的。
这几年里面,大家看到了各种流派、各种技法、各种工艺层出不穷,他们的推出起初的目标都只是获取市场的青睐以致得到一定的市场关注,产生销售,获取利润。而,这仅仅只是初级目标,在奠定一定的市场基础后,这些工艺、流派、技法则是通关“大师”评选的重要砝码。不信,您现在可以拿着指头掐算一下,能够进入大师行列的基本上都多少有着真实或者不真实的自主创新的东西在里面。这些“创新”对于工艺美术来说,就是细分市场与再创造的过程,但,一种艺术能够不停的有着各种新鲜的事物出现,总比一潭死水要好很多。
2.大师多了,虽然直接稀释了“大师”这个概念的含金量,可反过来说,也拉住了大师集团价格飞速上涨的脚步。不管你是画的好,还是画的不好,反正“大师”这个职称不是盖的。艺术嘛,不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玩意,没有绝对的好,没有绝对不好,感觉那就是王八看绿豆-对了眼就可以了。
同一级别的大师,价格高的我买不起,可还有价格低的啊,你卖十万,我卖五万,泱泱中国如此之大,只要是大师怎么会没有市场。因而,当收藏者进入市场后,其选择余地就变得非常大,从当初单项选择题,走向了多项选择题,也就是,从买不买大师作品这个单项选择题,变成了,买哪一位大师作品的多项选择题。
3.葡萄酸的,这种心理,在瓷业很多人的心中一直作怪。大师多了,也是实力的一种象征。也许对于一种小艺术门类里面出现一批批大师会惹来笑话,而对于千年历史,木秀于林的陶瓷艺术来说,景德镇的大师再多也不为多。那么多的流派,那么多的工艺种属,那么多的从业人数是许多行业所不具备的。如今景德镇“大师”不再是尊称,而变成了一种专业称号,怎么解释呢?“大师”应该叫做“劳动模范”、“技术拔尖人才”、“专家”等等。
在瓷业炒作上面,更多的人,是想、或者说是妄图把一些神话赋予大师之上,从而产生一种附加值,而这种附加值就演变成带动价格上涨的因素。怎么解释呢?很简单,中国有“大师”吗?在季羡林之后,恐怕没有几个人敢出来自诩。放之中国如此,那么景德镇呢?一个陶瓷,画的好,只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用了心,一个是找了好的题材,那么凭什么能够卖出一个高价?是作品本身具备了极其高深的内涵,还是工艺上的难度,或者,这个作品不可复制,倾尽了一个艺术家一生修行的心力,我想,景德镇除了区区几个老大师年岁甚高以外,其他的,现在还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诗、书、画艺中那一点都找不出来吧,归其原因,他是大师!
由此可见,当我们去除了神话的光环,那么,大师应是在某种工艺或者画艺上面有着相当的特长,如果归其本质的话,应该叫做劳模或者技术拔尖人才,因而,如果我们这样来分析的话,大师不多,真的不多,景德镇的人才实在太多。(了了亭·李申盛/090831 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