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孙森
瓷艺世家
吴志辉出生于景德镇,对于陶瓷具有天然的地缘亲情。再加上父母也是从事制瓷业,耳濡目染的志辉从小就闻着瓷釉和颜料的气味玩着泥巴长大,毫不夸张地说,在他的身上,有着地道景德镇人的标记。
上世纪8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的十来年,随着制瓷业的再次崛起,吴志辉在瓷艺上的兴趣使然,毅然决然的选读了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这让吴志辉从一个只是热爱陶瓷的文化青年,转而成为真正一探其陶瓷艺术的管窥者,同时走着一条与父辈不同的路,在学技艺的同时又能接触艺术文化层的新一代陶瓷制作者,有独立思想的新一代制瓷艺术家。
稍微了解中国陶瓷专业教育的人都该知道,现已消匿在高校教育资源整合浪潮中的陶瓷职大,曾经有过怎样的骄傲和辉煌。培养出众多的陶艺界人才,而这些陶艺大师恰恰是目前我们所熟知的,也是目前中国陶艺界的中坚力量。
就读期间,吴志辉遇到了黄卖九、程曲流等多位景德镇陶瓷教育领域享有盛誉的名师。这是他个人真正意义上的陶瓷艺术学习的启蒙阶段。恰同学少年的那段时光,学风甚浓,无论是西方的素描水粉,还是国画丹青,吴志辉都表现出了勤奋与聪颖的双重特质。本已进到瓷厂做工人的吴志辉,异常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自然,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老师们的得意弟子。
这样的师传成为了吴志辉从艺20多年来艺术风格形成、成熟的一个小引。黄卖九以青花分水技艺扬名于世,吴志辉以青花为主题,改良了喷花工艺,并以此作为立足业界的符号之一。
学我生似我者死
“学我生似我者死”这句话对于艺术领域中潜学者再熟悉不过。在古代从艺者皆如此。当年冯超然教导学生中也提及过,从当年学冯氏绘画中跳出来,最后只有陆俨少。齐白石当年也提及此言,告诫学生,要变,变则通,如似师者,一者难逾越前者、二者艺术在于求变,形成自我面貌,但是此言言之容易,做到则十分困难。在陶瓷界执着奋斗了20年的吴志辉,现在的作品创作已经进入一个相对的成熟时期。用他自己的话说,对于陶瓷的研习与创作大致分为三个时段,也是围绕青花的3个不同的类别方向:青花分水、青花颜色釉综合装饰和青花喷花。
最初的时候,吴志辉跟随被公认为当代“青花大王”的恩师黄卖九学习青花分水技艺。在黄卖九的精心指点与教导之下,吴志辉对青花养成了情有独钟的偏爱,受益匪浅。
尽管吴志辉没有照搬老师的青花分水作为一直的创作方向,但是纵观他的很多作品,从最初到现在,分水技法贯穿始终,常被运用。
后来的一段时期,吴志辉又尝试着将青花与颜色釉作为综合装饰手段,作品呈现出既有青花幽静舒展的韵味,同时又兼具斑斓绚丽的跳脱之美。青花与颜色釉的巧妙杂糅,往往烧制出可遇不可求的一种微妙的效果,似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不断寻找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是每一位艺术家毕生努力的方向。吴志辉的创作思考随着时光渐渐沉淀,他似乎找到了一种更加贴近自己的语言。青花喷花,并且,经过多年的实验和尝试,渐入佳境。
如今刚过不惑之年的吴志辉在瓷艺创作上迎来了一个高峰期,对于生活和艺术的理解也逐渐成熟,技法积古出新,在青花创作上多以家园为主题,花鸟蔬果,清新而且温馨,沉稳的画面里有着一种自在的舒展,犹如晨风佛面。有点像他的性格,温文尔雅,低调谦虚。
他的画面里,有国画的构图笔墨和神韵,一点一画一筋一叶里都透露了他的水墨修养,同时,运用了西画黑白灰的对比讲究,使得造型虚实相生、立体鲜活,通过精心布局和青花喷花的深浅浓淡变化,光影生动、形态逼真,景物呈现出强烈的空间感,尤其是他笔下的葡萄,重重叠叠间晶莹剔透,水润诱人!
作品里既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吴志辉对于单纯绘画的功力和掌控,更综合灵活运用了分水、喷花、泼彩、颜色釉、肌理制作等多种不同工艺技法,呈现出丰富的画面效果,使得绘画与工艺紧密结合,将陶瓷的工艺美术特点尽情发挥,因为他从来就是一个喜欢不断尝试新生事物的人,对于陶瓷创作抱有严谨实验精神的同时,并不安分守己,他喜欢求新求变,并乐此不疲。
面对着吴志辉的那些作品,你能明显感受得到他沉稳的耐心,还有偶尔的小调皮——他不仅善于把握陶瓷的绘画美装饰美,还能从工艺的瑕疵中提炼美,将这种瑕疵改良、优化、放大,精心调剂成不可多得的另一种肌理美。
传统的景德镇陶瓷,以工艺美术为基础,因此,工艺二字也成为了传统陶瓷的审美标准的核心。尽管我们很肯定,吴志辉不是第一个用喷花工艺在陶瓷创作上进行实验的人,但是,如今提到青花喷花,大家一定会不约而同地提到吴志辉。他成了此中的代表。喷花工艺绝对算不得什么秘笈,只是,吴志辉通过个人努力,将青花喷花不断向唯美的极致推进,这里面是他奉献给青花的无限诚意。
我们走进吴志辉陶瓷世界,走进他的工作室,那里永远摆放着的是一张摆置了笔墨纸砚的画案,用吴志辉的话来讲,“书画同源,瓷画不过是从纸上搬到瓷器上”,所以闲暇之余,练习中国画已成他多年的习惯。从而让我们更加坚信这样一位传承出新的陶艺家、一位喜欢与中国水墨耳鬓厮磨的陶艺家,他的创作注定会走向更深更远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