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亭独家登载』民族气息的传统绘画,深藏着寓意,耐人寻味。究其因果,古人提出“之”字形构图,造成曲折迂回的境界,如幽幽小径展示在画面上,“之”形构图的体现,是透视关系的变化。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散点透视,“之”形结构是很适宜自然表现的,不信则看“花枝曲折”、“峰回路转”的山水、花鸟画,就是视觉上的转折。郑板桥画竹常用此法,枝疏叶茂,曲尽其变,势态如龙,不就体现了“之”形构图的特点吗?转折起伏大、多变而不乱,有层层渐进的效果。江西诗派之鼻祖黄庭坚,其书艺超群,被誉为“宋四大家”之一,他在书法上,力求“之”形多变,连“一”字也书出弯曲而贯气的笔势来,文徵明称他具有“屋漏痕之妙”。
杨柳依依、弯弯曲曲的林荫小道,毕竟比一条笔直、敞亮而一眼看见尽头的大道更为诱人;蒙蒙烟雨的湖光山色,也比风和日丽,晴空万里的景物往往更令人着迷。所有这些体验是那么普通,尽人皆知,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弯弯曲曲”、“蒙蒙烟雨”在人们心中造出了一种“之”形含蓄的美感。
“之”形构图,转折处可藏可露,通过曲折的空间变化,使人们感到具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这不是一览无余,潘天寿先生有诗云“看山终日行,山随白云转,莫道入山深,云又随山展”。观赏一幅画,锋如游览名胜,正所谓“人在画前立,身在画中游”,视觉随着环境而不断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