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绍林的工作室位于湖田,是一栋四层楼高的建筑,最底层靠楼梯口的一间小房间,放着他最新的拉坯成形作品,风格与景德镇的传统作品迥异,线条灵动而优雅,既符合现代审美情趣,又流露着宋元儒士遗风。在景德镇的大大小小陶瓷市场或陶艺工作室,很少能看到类似作品。
这是占绍林引以为豪之处,也是他年纪轻轻就成为拉坯大师的原因之一。不同于行业中大多数人单纯只立足于工匠地位的追求,占绍林希望能够寻求到更广阔的行业空间——树立个人的品牌,在重绘画轻工艺的时代,重启人们对工艺的认可和重视。
今年,在顺利取得景德镇市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牌照后,占绍林又开始着手于江西省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申报工作。占绍林的最终目标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该项目一旦申请成功,他将获得数十万的技术资金支持,从而发挥自己高技能领军人才带徒传技作用,为景德镇陶瓷领域培养更多技术人才。
事实上,占绍林如今的行业地位,已经说明技术的力量正在重新影响人们对陶瓷艺术的认识……
一
景德镇陶瓷艺术离不开烧造技艺,其背后曾经凝聚了一代又一代陶瓷工匠对科学技术的不懈追求。如果没有他们对工艺的执着,就不会有景德镇辉煌的过去和今天。
宋代的景德镇在五代青瓷和白瓷烧制技术的基础上成功地创烧出“光致茂美”的青白瓷,瓷业内部分工日益细化,并普遍采用拉坯、印坯、利坯、修足、蘸釉、荡釉等工艺,在装烧工艺上先后采用了匣钵仰烧、垫钵覆烧、支圈覆烧等技法。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中重要的成型工序初步建立。元代,景德镇制瓷工艺的突出表现在于,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及青花釉下彩绘技术,这为明、清时期景德镇手工制瓷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工艺基础。明、清两代,景德镇手工制瓷业达到了一个巅峰。
“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陶瓷,支撑了这座城市的千年发展,景德镇也因而积淀了长达千年的制瓷文化。
《天工开物》中“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不足二十字的描述,是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真实写照,
占绍林擅长的“拉坯”仅仅是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中的一道工序。“拉坯”的下一道工序是“印坯”,就是把初步干燥的泥坯倒扣在相应的土模型上面,从四周拍打。尔后进入的则是“利坯”,也就是用利坯刀对表面厚薄不匀、凹凸不平的地方进行旋削。“利坯”之后还有清洁泥坯表面的“补水”、专门修整碗底的“挖坯”、描绘图案的“画坯”、施釉的“刹合坯”,经过施釉的坯晾晒之后,才能送往窑房烧制成瓷。
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督陶官唐英编写《陶冶图说》,用20幅图和工艺操作的解说,对景德镇清代制瓷工艺进行了形象的说明总结:采石制泥;淘练泥土;炼灰配釉;制造匣体;圆器修模;圆器拉坯;琢器做坯;采取青料;拣选青料;印坯乳料;圆器青花;制画琢器;醮釉吹釉;旋坯挖足;成坯入窑;烧坯开窑;圆琢洋彩;明炉暗炉;束草装桶;祀神酬愿。
同样精于利坯的占绍林介绍,利坯全靠经验和手感,要利出厚薄均匀、里外一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除了拉坯和利坯之外,一件瓷坯的成型还要经过印坯、挖坯、打杂、刹合坯以及画坯环节,然后再经过上釉、烧制等工序,才能真正成型。
《景德镇陶录》中说,“陶有窑,窑有户,工有作,作有家,陶有所资各行。”这充分说明景德镇手工制瓷行业分工之细致繁杂。正是由于在高度专业化分工中不断完善,景德镇成为全世界手工制瓷工艺的集大成者,走向了陶瓷手工业的巅峰。在不同时期,其精湛的手工制瓷工艺都是海内外效仿的对象,宋代全国各地都仿造景德镇青白瓷;明代时日本、法国都有人将学到的景德镇制瓷工艺带回国去,促进了当地制瓷业的发展。
令人遗憾的是,上世纪70年代末,景德镇已经开始应用现代化机械生产陶瓷,传统手工工艺生产陶瓷由于成本太高,难以在市场中立足,导致人才流失,传统手工制瓷的许多工艺都面临消亡的可能,比如原料生产的踩泥、淘泥等环节,机械化操作的效果确实比手工要好,更能够提高泥的品质,杂质更少。
而现代气窑、电窑的发展,逐渐淘汰了木材消耗巨大、成品率低的柴窑。“无窑可烧”的局面,让有关的技艺保护更加艰难。砌窑、补窑在景德镇被称为“挛窑”,目前在世的挛窑师傅仅有3人。烧窑时的最重要的“上三脚”,即“把桩”、“架表”、“驮坯”师傅同样屈指可数。
二
在工艺人才越来越短缺的困境下,景德镇的种种陶瓷装饰技艺,如青花、粉彩、颜色釉,却不断获得新的发展。景德镇是拥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最多的城市,王锡良、秦锡麟、张松茂、黄卖九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共同筑起当代景德镇陶瓷的艺术殿堂。
然而,由于景德镇陶瓷生产自古以来就分工明细,导致众多大师并非像国外的陶艺大师一样,从拉坯、成型、上釉、绘色以及烧成都是由自己独自完成,所以坊间以及媒体不时发出景德镇的陶艺大师只专于绘画,而疏于烧造等工艺流程,甚至连题款都需要找人代笔,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大师,其身后有着许许多多幕后英雄,单就群体而言,不足以支撑起景德镇的整个陶瓷行业。换句话而言,某些大师在瓷坯上随意画上几笔,就能换来大笔现金的现状,也让许多在陶瓷工艺线上辛苦劳作的从业者心绪难平,大家都是从事着整个陶瓷工序中的一个环节,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区别呢?
其导致的后果是,大家都想挤进大师的行列,即使花费不菲,甘愿被权力寻租也在所不惜。与此同时,苦、脏、累的工种被例入没有“钱途”而地位低下,很少人愿意学。
曾经是培养陶瓷工艺后备人才的景德镇第一中专对此深有感受。工会主席童忠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景德镇第一中专的前身叫陶瓷职业高级中学,成立于1983年,有着深厚的陶瓷教育背景。1987年,学校与江西省陶瓷公司联合办学,培养了一大批陶瓷技术人才服务于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当时,学校开设了陶瓷绘画、陶瓷工艺、陶瓷雕塑、陶瓷工程等职业教育课堂,还设有技能鉴定站,学生不用实习就能直接上岗,就业市场非常好,家长们都愿意送孩子来学校就学。
不过,让学校始料未及的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十大瓷厂先后改制,工人下岗纷纷转行,整个陶瓷市场不景气导致学校生源缩减,开设的陶瓷课程最后也减少到只有陶瓷雕塑和工程专业。
直到1995年,陶瓷绘画开始得到市场重视,学校开设了美术高考班,以应对市场需求。陶瓷绘画的兴盛,受益于大师经济的带动,也加重了市场对绘画的倾斜,拉坯等工种依然少有人重视。
2007年,随着景德镇陶瓷市场的回暖,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开始趋旺,景德镇第一中专才再次迎来发展的机遇。根据市场的需求,学校恢复了之前的陶瓷工艺专业课程,还结合实际情况建造了一栋实践大楼,并购买了30万元的实训设备,以培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达到毕业即就业的教育目的。
为了吸引更多的生源,2011年9月,景德镇第一中专还与江西助孤、助贫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慈善项目签约,得到由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和北京国联华闻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筹建的善款63万元,用于45名孤儿和贫困学生接受陶瓷职业技能培训教育。
这一项目的引入,较好地解决了学校当时面临的招生难题,“做陶瓷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特别是那些技术工种,现在城里的孩子都怕吃苦,家长宁愿他们去挤考大学的独木桥,为的是谋个轻松点的工作,因而导致中专招生出现难题。该项目的实施不仅能够解决生涯问题,还能很好地起到为景德镇发展补充新鲜血液的作用。”童忠友说。
三
行业地位低下,工作不被认可或者少有人知,在这一背景下,从业人员越来越少,后继乏人,导致整个行业的发展趋于不平衡状态。
也许是看到了这一点,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景德镇也开始意识到陶瓷技术人才的重要性,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相继出台。
值得关注的是,拉坯等技术人才也可以评定高级职称了,占绍林就是要这样的背景下开始暂露头角,并于2012年顺利拿下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牌照。
1978年出生的占绍林来自鄱阳,因为叔叔在景德镇做陶瓷,所以为了生活,他16岁时便只身来到景德镇学习拉坯技艺。那时的他还不懂得什么叫陶瓷艺术,只盼学会一技之长后,为生活找到出路。
没想到,在学习拉坯的过程中,占绍林找到了自己的兴趣,这是他学习拉坯并致力于从事这一行业最大的动力。一年后,占绍林学成出师,开始为瓷器作坊、高校老师、研究所及省外艺术家、陶吧及相关公司拉制造型。
占绍林擅于将泥巴变成各种不同造型瓷坯的技艺,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他的陶艺。各方的盛情邀请也让他意识到,自己做的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门艺术,他开始思考,应该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大胆创新是青年人最大的优点,敢想敢做的占绍林开始日夜琢磨自己的创新之路,思考如何将普通而被动的拉坯做出独具特色和艺术美感的艺术品。正如他自己所说,“这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我还年轻,多尝试一些总是好的。”
在这不断的尝试中,占绍林逐渐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他,收集了很多青石板,这些石板在很多人看来并不起眼,而他却被那石板上精致、独特而富有中国传统韵味的花纹所吸引,他大胆的将这些元素融入到拉坯创作当中,再结合现代的中西方艺术元素,将这门传统手艺赋予了艺术的标记。
当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拉坯这门技艺时,占绍林被景德镇陶瓷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苏州大学、浙江丽水学院等10余所大学邀请为陶艺学生上课示范,多次应邀去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广州、青岛等地的陶艺家工作室进行拉坯交流,曾代表景德镇远赴美国北卡莱那、澳门等地表演景德镇的拉坯技艺。这期间,他还多次在中外举行的拉坯比赛中获得金奖。
在2012年2月举行的江西省首届振兴杯陶瓷制作技能竞赛上,占绍林用娴熟的技艺勇夺拉坯“武状元”,并喜获江西省拉坯大师荣誉称号,其作为拉坯行业中出类拔萃的青年领军人姿态开始显现。
尽管有了这许多的荣誉,但占绍林并不自满于现状。他在不断完善、丰富自己技艺的同时,还想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门技艺,平时除了带徒传艺之外,他还创建了一个陶瓷制作实践基地,每年都要接待二三千余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和陶瓷艺术爱好者。“实践往往更直观一些,让人们自己亲手触摸这些泥巴,感受一件器物成型的过程,体会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景德镇陶瓷艺术,这便是我最大的愿望。”
与此同时,来自鄱阳的90后男生文景亮有可能成为占绍林的后继者。刚刚17岁的他,同样热衷于拉坯、利坯等技术。
在景德镇第一中专陶瓷工艺专业学习的文景亮,经过一年多的学习,现在对陶瓷工艺非常感兴趣,不仅会拉坯还会利坯,“一般的小东西都能自己做出来”。除此外,他还学会了上釉、烧窑,能够生产一些小作品拿到创意集市上销售,而且销售情况还不错。
文景亮表示,虽然拉坯等陶瓷工艺很脏很累,但是他在这里找到了乐趣,而且学校帮他培养了这些技能后,他对自己的就业前景非常乐观。如果有机会,他还会开一间属于自己的工作室。
2013年3月,景德镇第一中专针对陶瓷专业毕业的学生举办了一场学生陶瓷作品现场操作展,吸引了浮梁县工业园区的部分陶瓷企业参加。看了学生的操作过程后,一些陶瓷企业明确表示很感兴趣,希望继续跟进,因为现在的陶瓷企业普遍面临拉坯、补水等技术工种缺乏的困境。
“我对学生的就业市场很乐观,因为学校本身就是根据市场需求开设的课程。现在我们就是面临专业老师配备的难题,如果社会上的一些专业技术能力强又有理论知识的老师愿意加盟我们学校,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学习,相信市场上缺技术人才的现象会逐步得到改善。”童忠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