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网讯)台湾旺报报道,近年来大陆不只是历史人物之墓纷争不断,连古文物真假之辨也从未停歇。在有需求便有供给的情况下,为满足广大的收藏「发烧友」,愈来愈多假文物流入各地文物市场,造成假货泛滥。
根据《北京商报》报道,事实上中国假文物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有专家指出这种集文物仿制、运输、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现在拥有超过30万从业人口,每年收入超过百亿元(人民币,下同),俨然成为收藏市场新的吸金机。
技术高超 专家难辨
在真假难辨的收藏市场,一件几十块钱的仿古物极可能以真文物的价格被收购到买家的玻璃柜中。长期从事假文物产业研究的北京东方大学传统文化学院院长李彦君指出,北京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假文物集散地,在北京程田古玩城、潘家园旧货市场,有千余户居民贩售玉、铜器、古字画以及瓷器等,就算是内行人也得小心翼翼,以免一不小心就会被「栩栩如生」的假文物骗过法眼。李彦君就曾亲眼看过多起案例,包括他有一位友人数十年间耗费近百万元收集一屋子藏品,结果竟然没几件真品。
输出到北京的这些假文物源头为何?在文物出土大省河南,假文物和高级仿制物已悄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有的甚至成为当地主要的财政支柱。目前形成以洛阳孟津南石山村、禹州神垕镇、南阳镇平县三地为中心的文物仿造产业,并且各自盛产唐三彩、古钧瓷与古玉。此外,铜器、青花瓷、紫砂器皿也是遭仿的热门种类。一个只有300多户人家的村落成规模的文物仿制厂就有20多家,小作坊更是为数众多。
河南洛阳孟津南石山村陶瓷制造历史悠久,有的农家院落密密麻麻散放着各种各样的成品和半成品的仿制瓷器,从古至今各类瓷器一应俱全,且其「做旧」手法多种,最后成形的仿制文物惟妙惟肖,普通收藏者根本无法辨别真伪。而且与低水平的仿制相比,当地存在着一批以高级仿制为主要业务的企业,这些技术水平高超的仿制品连专家都无法分辨。
北京汝瓷85%为赝品
河南省宝丰县汝瓷研究所所长马聚魁透露,当地农民将器物「做旧」的过程:如果是瓷器,他们会将刚烧制而成的器具埋入土中,时间长的可以达两、三年之久;然后将盐酸和无水乙醇涂抹到器具上,让瓷器与土结合更加紧密,如此一来就会予人「在地下埋藏多年的沧桑感」;若是铜器,工匠会戴着厚手套对铜器边缘使劲摩擦,并用铁棒对边缘进行打磨。为了让铜器有使用过的痕迹,最后再涂抹上化学试剂让其形成腐化层。
聚魁进一步谈到有人购买仿制汝瓷转手充当文物销售获利的过程:「进价一般是1000元到5000元不等;转手到文物市场上最低能卖到50 万元左右。」由于汝瓷十分稀有珍贵,因此就连碎瓷片都能卖出不错的价格;甚至会有商人故意将汝瓷打碎贩售,宛如出土真货。「目前北京市场上的汝瓷有85% 都为赝品,甚至更多。」
各地形成仿冒基地
不仅是河南,大陆各地都形成各具特色的文物仿制基地:大陆90%的仿制红山玉产于辽宁地区;仿制良渚玉大部分产于江浙一带;仿制齐家文化玉器则主要集中于甘肃;战国、汉代玉器则是河南、安徽、徐州地区最盛。「现在文物仿造具有很明显的区域特征,文物出土当地通常就是文物仿制最为兴盛的地区。」
李彦君说道,「部分是因为传统工艺的流传,部分也是因为只有当地才能够产出相应的文物原料,例如辽宁锦州及岫岩满族自治县仿高古玉很出名,因为当地稀有的玉石资源就是高古玉本身的原料」。
正因如此,很多文物商人专门到这些地方以极低的价格收购甚至订制高级仿制文物,然后流通到各大城市的文物市场,以假乱真。
对于中国的文物市场,李彦君坦言「非常混乱」。他分析文物市场分为三级,最低是古玩店、古玩城、地摊、旧货市场;二级市场是注册的艺术品经纪公司、国家所有的文物商店,第三级市场则是拍卖公司。「这三级市场拍卖和交易文物的总量是赝品多于真品。」
拍卖公司也是共犯
他甚至不讳言自己接触过的文物近80%都是假货。他提出一组数据:2007年大陆的艺术品拍卖公司拍出的官窑瓷器达2万件;2006年到 2009年干隆的玉玺共拍出100多件,而实际上干隆玉玺真品流出的仅有3方。谈到现在大陆文物仿制产业蓬勃发展的原因,李彦君指出:「因为中国并没有专门针对文物仿制的法律,造成贩卖真文物得受法律制裁,而仿制文物反而合法的现象。」
针对山寨文物的乱象,最近大陆出现了一个判例:沈阳市一位书画爱好者7年前花了81万元,向某艺术经纪公司买了7幅画,包括林风眠、潘天寿、刘海粟、齐白石等作品,每幅画都附有专家保证书,不料经专业机构监定均为假画,一状告上法院,经过6年缠讼,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被告需全部退款。这个案例对吓阻文物造假有指标性意义,不过在大陆法律尚未完备前,收藏家最好睁大眼睛小心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