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早在北宋晚期就开始设置官窑,生产供帝王祭祀,赏赉,陈设和日用之需的瓷器,历元、明至清宣统三年该类窑场才宣告结束。只不过在明以前人们称它为官窑或瓷局(南宋称邵局,元称浮梁磁局),明、清两代则称之为御窑。明、清两代的景德镇御窑,其产品丰富而又精美,享誉全球,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竞相收藏和展出的艺术珍品。 然而这些珍品是用什么样的瓷用原料制作而成的呢,工匠们如何成型,如何彩绘,如何填色,他们采用了什么样的窑具在什么样的窑炉中用怎样的温度和焰性烧制而成,历代帝王如何管理这样的窑场,他们的官员们又怎样监督工匠制作?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更迭,人们只看到御器的烧成品,但其制作管理的过程及深厚的工艺内涵却常常被忽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 今天笔者就带着您参观这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探研古代工匠们精湛而又丰富的制瓷工艺,他们曾根据御器的部分特征,印证考古资料与文献史料,历经千万次的试验以力图再现御器的生产工艺,并严格按照这些工艺模拟烧造出部分产品。这些复制品虽不能夸其乱真但已初得形似。 现在他们通过博物馆这一载体的形式,把他们研究出来的这些工艺过程,以及遵循这些工艺生产出来的部分产品公诸于世,为研究中国陶瓷史、科技史、手工业史、艺术史和文化史的人们提供一份有用的实物资料。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