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哥窑窑址至今仍是个未解之谜。
在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中,北宋官窑窑址尚未明了,剩下的便是这宋哥窑了。
关于宋哥窑,探究者众说纷纭。有说浙江的,有说江西的,还有说河南的??有说是官窑派生的,是官窑偶得之;有的则认为是南宋修内司官窑和蛟坛下官窑共同烧造的。而今较为明朗的是:真正的宋哥甚少,而元代的“哥窑瓷”甚多,就连那些传世的?宋哥?瓷,也有不少其实是元代产品。
南宋灭于元后,南宋在杭州的两座官窑业已废弃。然南宋遗民,对“青瓷”的怀念和希求却挥之不去,元初旧窑复烧,大都意欲仿宋“官窑”。可是无论是原料配制还是工艺传承,都有遗漏变异之处,遂烧造出许多与“正宗宋官”有了差异而后世称之为“哥窑”的产品。人们称为“哥窑”,将之与“宋官”分开,作为审美的追认,日渐为世所知。
“哥窑”作为宋代名窑,是经明宣德三年的《宣德鼎彝谱》首予确认,而宋代本身,却无半点关于“哥窑”的线索。由于自元初起仿宋官的日渐演化,此类产品日渐趋同而稳定,而在元朝治下,又不便公然张扬“宋官”,于是便有了“哥窑哥釉”的概念和名目。所以说,“宋哥”或许只是元末的追认,而后,才由大明宣德朝立谱确认。
哥窑在器型、胎土、釉质诸方面皆类近南宋官窑。“宋哥”有单色细开片之典型器,也有“金丝铁线”的典型器。“金丝铁线”系出窑后加工,而宋官也有此类工艺。而所谓“紫口铁骨”,大多源出刻意的加工,与南宋修内司官窑早期之天然质朴大相径庭矣。
其实,从汝瓷到宋官再到“哥窑”,釉面开片,从汝瓷的无纹隐纹,到宋官的大小开片,再到“哥窑”的冰裂、鱼鳞、百圾等细碎片纹,既是原料、环境变化的无奈,也是瓷片的坚持、适应与迁就,更是审美的模糊、认可乃至褒扬,无人顺应,中庸大道也。
在中国瓷艺史上,除了汝、官、哥,几乎不再有其它窑口以釉面片纹为审美特征了。从北方到南方,胎土、釉料、烧造环境、胎釉收缩系数,都已有极大变异,而瓷工艺匠们,技艺的传承,对美的追求,却是一以贯之,血脉相连。“宋哥”,宋诞也罢,元生也好,皆为数千年瓷艺史上梦幻般的佳作。
高鼎诗云:一自大明谱“宋哥”,疑云翻复费蹉跎。南窗今夜思窑址,金丝铁线咏成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