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的本意是灵巧、明彻、剔透,用玲珑手法来装饰的陶瓷称玲珑瓷。玲珑装饰与一般陶瓷装饰有着重大区别,她要采用破坏性的手段切入坯胎的骨质,即在坯胎上借助一定的工具雕镂有规则的洞眼,然后用一种特殊的釉料把洞眼填满,再对坯胎通体施釉,最后入窑高温烧成,最终成器。
玲珑瓷从其起源、发明、成熟及其发展有着漫长的过程,而关于玲珑瓷,有权威的陶瓷历史书籍记载的不多,而留存的实物则更少。一些古玩网上出现的玲珑瓷大多是晚清和民国初年的产品,比如有一套晚清生产、打有“康熙年制”款的三件套茶器(现称“马蹄饭杯”)。这套茶器在玲珑装饰手法上采用了传统的装饰法:碗的玲珑眼排列由7 个眼一组,呈椭圆形,中间的一个眼略小,呈圆状,围着它的有6 个竹叶状的玲珑眼;碗盖的玲珑眼排列由6 个眼组成一组,呈半椭圆形,圆心的玲珑眼呈圆状,其它5 个玲珑眼则呈竹叶状;而底托的玲珑眼可能受到面积的限制,在排列上显得比较随意,没有规则性。这套晚清的茶器整体效果不是很好,可能是出自民窑。另外在一些拍卖网上列举的声称为前清或中清官窑的高精尖玲珑瓷,标价在几十万元,甚至过百万元人民币,其真伪值得探究。
新中国成立后,玲珑瓷逐渐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并主要以日用瓷为主。上世纪50 至60年代中期,玲珑瓷产量不大,品种也单一。这时期,玲珑工艺成型的方法经历了两步,一是用竹器制成锥型小棍状对坯体进行加工雕眼;二是用铁、锡、铜三种金属合成制造一种小锥型管对坯体加工琢眼。这种工艺比较原始,且生产效率低下。随着玲珑瓷市场的不断扩大,手工生产造成严重的供需矛盾。60 年代中期以后发明了玲珑打眼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手工琢眼完成一件坯平均需要一分钟,而使用打眼机平均只需要4 秒钟左右。当然,玲珑打眼机也有局限性,主要是对一些异型品种和陈设瓷派上用场,因此,注浆类产品和陈设瓷仍然依靠手工雕眼。70 年代以后,各陶瓷企业都成立了手工试验组(研究所),其任务是一方面研制开发新产品,另一方面生产档次较高的礼品瓷和陈设艺术瓷。
玲珑装饰一旦用于礼品瓷和陈设艺术瓷真是如虎添翼,它彻底打破了玲珑眼“米粒状”、“竹叶状”的单一局限及洞眼千篇一律的排列方式。技艺人员用手中的刀片和小锥使玲珑装饰千变万化,异彩纷呈,比如水纹状、花卉状、山水状、鸟类状、动物状、人物状等。当时,光明瓷厂试验组开发生产了一款“双凤咖啡具”,也就是用玲珑装饰原理在每件产品上雕琢两只凤凰,再配以淡淡青花点缀。当这款产品由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赠送给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后,在国内外引起极大的反响,求购者络绎不绝,直至现在还会接到这方面的求购信息。
玲珑装饰和其他装饰相结合,使之更加完美,比如玲珑工艺加青花工艺称为青花玲珑瓷,成瓷以后的青花玲珑再加以饰金和描红则称之为玲珑斗彩。据报道,市望龙陶瓷公司最近研制成功了颜色釉玲珑瓷,使玲珑与颜色釉两种传统装饰再一次结合。由于审美观不尽相同,有的人认为,玲珑瓷不与其它装饰相混反而显得高贵;也有的认为,既使和其它装饰相结合,也应该注意主次之分,其它元素不能多于玲珑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