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非常渴望拥有一幅丁之贵的瓷画作品。
2010年的金秋十月,一年一度的景德镇瓷博会如期举办,这个不乏名人名作的艺术盛宴,每年的情形大抵都是拥挤与喧闹的人群,弥漫着让人激动又紧张的味道,仓促间就显出了走马观花之态。看了一上午,就在精神被折磨的疲惫不堪时,我看到了丁之贵的画,清一色的青花瓷作品,笔墨散淡,人物、草木、动物,一切都处在有意无意之间,自然深远。这种如书法般飘洒写意的笔调在青花瓷画的历史上几乎不见,这种意境更是独树一帜,或可谓之“丁氏”青花。而丁之贵给人的印象,和他的青花瓷一样,透着谦逊、淡泊而敦朴。那种一见如故的情愫让我笃定此人定会引起反响。
果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丁之贵的名字和他的青花瓷在景德镇陶艺界已然小有名气。他的为人、趣味、审美和捷才,都为我所敬仰。巧的很,我们又是老乡。
我认真读“丁氏”青花,感受从他的作品里散发出的独特艺术魅力——线条技法所表现出的书法韵味和画面气氛上氤氲着的江南气息——洒脱、清淡和诗意。我又尝试在画面与现实之间做出解释,寻找痕迹,但我怕是连其中的一半蕴涵都捕捉不到。
“丁氏”青花从一开始就与传统青花截然有别。数十年国画用笔的直接引入令人耳目一新。也正是用笔观念的改变,成就了丁之贵雄放、厚重的创作风格。所绘物象大多以线造型,运用复笔是丁之贵作品中突出的表现手段,作为一种个性化的青花语言,他使用的不是传统绘画中“十八描”的程式化线条,而是轻松活泼、随心所欲的线,用笔果断、明确,部分使用复线表现,看似重复,却无一处多余,从而造就书法韵味。书法式的线条赋予形象以灵动、洒脱、爽快的视觉美感,同时线条又绝不肆意夸张独立于形象的塑造之外,而是巧妙地隐显于轮廓与结构之中,有机地游刃于形象与色彩之间,笔法率性而不粗野,简洁而不空疏,洒脱而不恣肆,审美表现趋于豪放。方寸之间的瓷上天地,被青花料演绎得多姿多变,满面风涛,大将风范,可见一斑。
“马”是“丁氏”青花的代表性符号之一。丁之贵的青花中常有马的形象,运用饱酣奔放的青花料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线条表达刚劲有力,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具有弹性,富于动感。善于捕捉复杂的极度动态和结构以及多人物画面,在功力和造型方面都能显示出他厚实的速写基础,作品中更能表达出他对物象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个人体验。成熟的表现语言,以场面的恢宏、人物的生动和水墨写意表现力度对观众形成思想感染。沿袭徐悲鸿、黄胄、刘大为等大师的优秀传统,涵盖良多,又以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特色,彰显独特的审美价值。这些都是属于丁之贵多年探索出来的个人标签,所以当我再次在某个场合看到,青花瓷画中人物虽已不是数年前的模样,但显然,一眼便可辨认,那便是丁之贵,是我熟悉的“丁氏”青花。草木兴衰,四季交替。生活的艺术体现在他对生活的感悟,自然而然,润物细无声。生性清闲,心无旁骛,只求一心创作青花瓷的丁之贵告诉我,想买一套房子,很大的露台,可以种很多树。艺术创作,极其简单的快乐,抒情遣性,闲远之思,所谓受用清福。那已是半年前,我们很久没见,尽管我依然不断听到圈里的人们在谈论这个名字。事实上,他从不懂得经营之道,收藏“丁氏”青花的人都是慕名而来。